从文学出发
文学,正往声音、影像等领域拓展。作家、学者、艺术家们开始直面镜头,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2022年末,一档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热度很高,让人看到纯文学作家具备的出圈力量。2023年2月5日,一档名为《文学馆之夜》的节目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该节目首期以“创造我的故乡”为名,播放量超800万人次。
2月9日,《文学馆之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李敬泽详细透露了这次节目的初衷,并发布宣传片。在宣传片中,李敬泽的手合在了巴金的手模印上,推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走进了《文学馆之夜》的拍摄棚里,开启关于文学和生活的七个精彩夜晚。
《文学馆之夜》第一季共七期,除“故乡”外,接下来的六期节目主题分别为“亲密关系”“说话之道”“父子之间”“脑机接口”“跑步文化”“长生不老”,诸多作家、艺术家、学者将陆续在节目中相聚,从文学出发,映照开阔的世界与浩瀚的生活。
文学作品是我们的故乡
在首期节目中,李敬泽、电影导演贾樟柯、小说家双雪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围绕故乡分享了各自的肺腑之言(见左图)。几位嘉宾谈到,百年来,今天中国人的心中依然荡漾的是两个文学家塑造的故乡,一是鲁迅的故乡,一是沈从文的故乡。这就是文学的穿透力与概括力,今天的我们其实并没走出鲁迅与沈从文开创的情感模式。
为什么第一期要谈故乡?李敬泽说,“第一期节目正好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的,故乡意味着我们的家,意味着那个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的地方,意味着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意味着我们在心里永久回望和要回去的那个地方。我们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曾经为之深深感动的那些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的故乡,也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指引着我们。”
第二夜的对谈内容是养猫文化与当代人的“亲密关系”,源于一只喜欢趴在文学馆冰心雕塑旁的馆猫(见右图);第三夜谈当代人的“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的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的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脱口秀演员李诞热爱写作,看了老舍先生的手稿颇为兴奋;第四夜谈“父子关系”,从文学馆内朱自清雕像聊到他写父子关系的名篇《背影》,从梁晓声的《人世间》聊到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责任;第五夜谈脑机接口看似新潮,但事实上鲁迅和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就曾把科幻小说引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馆中也保存着鲁迅最早翻译的科幻小说《月底旅行》;第六夜谈“跑步文化”,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名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入手,聊到中国作家里谁最热爱跑步,以及现代人为什么把在城市中跑步当作时尚的生活方式;第七夜聊人类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科幻文学中关于“长生不老”的想象随处可见……
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主角
李敬泽在发布会上透露说,“鲁迅先生的话是《文学馆之夜》诞生的原因,‘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星空下的大千世界,人类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与文学有关。”
《文学馆之夜》总监制、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说,这档节目呈现了一个理想的文化客厅:有趣的灵魂彼此相遇、互相激发,文学话题不枯燥也不矫情,它连接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关照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南方报业南瓜视业总经理向阳说,在当下这个时代,文学好像已经边缘化了,但文学实际上无处不在,电影、电视剧乃至一段微博文字,背后其实都是文学,我们跟文学永恒地在一起。“世间的万物,无数的情感,都可以被文学装进来,都可以装在这个文学馆里,都可以在《文学馆之夜》被我们谈论。”
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当下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现有馆藏90余万件,收藏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写和创造,汇聚了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这座博物馆也是节目的“主人公”。制作方采用视频化的手段来展现文学、展示文学馆。在前期录制的过程中,拍摄了许多馆藏珍品:鲁迅《呐喊》的初版本、老舍的手稿、冰心书房陈放的摆件、曹禺生前使用的名章镇纸……《文学馆之夜》用崭新的思维打开文学的边界,呈现了文学连接的魅力。 (综合自2月10日《文艺报》、2月17日《华西都市报》 罗建森 张杰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