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马伯庸首次担纲编剧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4日

  近日,14集古装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热播。该片改编自马伯庸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的第一篇《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因一次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一场明争暗斗的故事就此展开。在此之前,作家马伯庸虽然已有《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等多部小说被影视改编,但本人都没有参与到编剧的工作中来。而此次则是马伯庸本人担纲编剧的处女作。

  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显微镜下的大明》与此前马伯庸所有文学作品都不太一样,它不是在历史间隙中寻找可能,而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写就的,讲述了6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最开始是2014年底,一位朋友在微博上用一两百字简要写下了明朝地方上发生过的一个案子……后来我就问他是从哪看到的,他说是看了一篇论文,我又去找到那篇论文……按照论文引用,找到了原始资料,也就是明代徽州府遗留下来的《丝绢全书》。”

  马伯庸通读整部文书后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在大家看来,中国历史对于基层的记载是很少的……但丝绢案是一个例外。由于徽州人本身的文化特点,他们把关于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中间过程、往来书信等全都留了下来。”马伯庸感受到,在真实的明代基层,一个公共政策的诞生是一件极其艰难、极其复杂的事情。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冲撞、博弈、妥协、抗争,通过很长时间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固有的规则。

  “明代的印刷非常发达,保留下了一批关于普通老百姓的史料,我从中选出了包括丝绢案在内的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将它们做了重新整理与重构,写成了6篇长文,结集出版了非虚构书籍《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家跨界编剧“浅尝辄止”

  后来,马伯庸和平台、制片方讨论了很长时间,发现编剧如果要把这件事写明白,需要对明代的政治时局、税收财政、经济形态、风土民情乃至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做通盘了解。“……我想,这事那么难,不如我先试试看。”

  在马伯庸看来,该剧的意义正在于为今天的观众打开一个看待历史的别样视角。“通过经济的眼光、基层的眼光,来看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时代的变迁,这是我觉得值得现代人思考与探讨的事情。”

  在马伯庸看来,作家担纲编剧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放得下,二是退得出。“放得下”是说作家在做编剧时,要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放下写小说时的表达欲。因为小说是独立完成的,而电视剧是集体作业,剧本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导演、表演、剪辑、特效、录音等一系列工作环节,所以这时候就不能过于坚持个人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做出妥协。“退得出”是说许多作家当惯了编剧之后,回过头来继续当作家,发现回不去了,习惯了镜头语言对于文学语言来说,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儿。

  马伯庸坦言,除丝绢案外,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小吏舞弊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等其余五个案件也会陆续做影视化改编,“我开个头、打个样,后面几个案件我应该就不再担任编剧了……我又要回去继续写小说了……”     (摘自2月15日《文艺报》 许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