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齐聚柏林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4日

  第73届柏林电影节2月16日至26日举行,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片、电影人齐聚德国首都,角逐包括金熊奖在内的各大奖项。今年有十余部华语片亮相柏林,除了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佳作,在“奇遇单元”“新生代单元”和“剧集单元”中也有不少华语作品的身影,再加上评委团成员、中国香港名导杜琪峰,本届柏林影展的中国元素不少。

  中国电影“福地”

  柏林影展一直以来是中国电影的“福地”,从张艺谋到刁亦男,有不少中国导演拿过最高荣誉金熊奖,今年共有十余部不同题材、风格的华语电影长片、短片甚至剧集齐聚柏林,让国际影坛看到中国电影的底蕴和传承。入围本届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白塔之光》《艺术学院》(见图)分别来自中国导演张律和刘健,他们也是多次参加柏林的“老熟人”。

  张律2007年就曾角逐金熊奖,刘健上一部作品《大世界》更是首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动画长片。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张律,此次带来的新作《白塔之光》由辛柏青、黄尧和田壮壮等演技派担纲,讲述独自生活的中年人,在年轻摄影师的鼓励下寻找失联多年的父亲,重拾缺失已久的父子之情。

  《艺术学院》则延续刘健的“极简主义手绘风”,重现20世纪90年代南方一所艺术学院中发生的青春回忆。片中除了导演擅长的冷幽默,还有众多文艺界知名人士担当配音:导演郑大圣、演员黄璐、音乐人仁科、彭磊等,令许多影迷和动画迷颇为期待。

  对部分观众而言,入选柏林影展的华语影片听起来有些“小众”或“陌生”,事实上,以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通常倾向于挑选各国最新出品的影片,片方希望借助电影节的国际平台提前打响口碑。这种突出艺术创新,又高度绑定市场的影展模式,与奥斯卡、欧洲电影奖和金鸡奖等评选已上映影片的“总结模式”并不相同。

  华语电影屡次“摘金夺银”

  除了主竞赛单元,今年柏林还有多个栏目出现年轻的中国面孔,在新设立的“剧集单元”中,由张大磊执导、董子健和海清等人出演的《平原上的摩西》入围。剧中营造的慢节奏和怀旧氛围正适合柏林电影节的胃口。

  张大磊的另一部作品,由周迅、王一博主演的《我的朋友》入围“短片单元”。在褒奖和鼓励新锐电影人的“奇遇单元”中有中国90后导演邬浪的《雪云》;“新生代单元”中还有《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小晖和他的牛》《一时一刻》《火箭发射时》《明天比昨天长久》,以及春节档热映的动画片《深海》等多部中国电影亮相。

  华语电影人曾多次在柏林电影节“摘金夺银”,总体“战绩”好于戛纳和威尼斯:从1988年张艺谋《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叩开世界影坛大门,到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双双获奖,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娄烨《推拿》、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刁亦男《白日焰火》等片屡获大奖,张曼玉、萧芳芳、咏梅、廖凡和王景春等优秀演员先后摘得“影帝”“影后”桂冠,华语电影人通过柏林影展这个平台,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艺术追求。

  (摘自2月17日《环球时报》 董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