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当晚,一张核酸亭被拖车运走的图片(见图)在社交网络上盛传,曾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占据一席之地的核酸亭似乎就此退场。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和生产很多东西,到了一定阶段又要退出和淘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突发疫情所催生的“战时资产”如何合理退出的问题。
但综合各地反馈来看,大部分地区关于闲置核酸亭的后续处理方案,仍处于“协商研究”的状态,需要等待后文。除了事关政府决策和居民满意度,这个问题也牵涉到生产链条上的相关厂商。
一家位于山东聊城的核酸亭生产商的负责人透露,自己当时比较谨慎,选择“先款后货”,所以很幸运没有把货“砸在手里”。
相比之下,那些能够承接配置正压新风系统和气溶胶吸附装置等更高产品要求的设备生产商,处境更加棘手。如今,这些厂商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压货,无奈选择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单处理,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但面临着转卖运费高、销量不佳的问题。
也有声音表示,既然这些采样亭闲置“占地儿”,干脆拆除得了。对此,李晓江指出,拆除是最容易也是最“昂贵”的办法,“采样亭作为社会资源,已经形成为一种资产,建要花一次钱,拆又得花钱,只有因势利导利用起来,才能价值最大化。”
事实上,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十分重要,也是找准需求点的关键。李晓江坦言,每个城市、社区、街道情况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消极对待,那只是一堆垃圾,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任何资源都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大化利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除了已经落地的几项用途,核酸亭仍具备可观的再利用价值,比如和基层治理结合,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其开发为网格员的巡查点,为网格员提供补给。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尚向科透露,这一想法已列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作为疫情突发下的产物,核酸亭曾吸引众多商家入局,又在防控调整下给城市留下一道待解决的难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包括方舱医院、核酸亭在内的社会资产仍需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安排、统筹规划,设定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7期 李权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