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与“还魂纸”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28日 ·王 道·

  近读98岁的江澄波先生的《书船长载江南月——文学山房江澄波口述史》,其中有关郑振铎先生(见图)到苏州救急“还魂纸”的经过,颇为珍贵。

  组织“访书工作团”

  从郑振铎的年谱中可见,同年10月25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要在全国组织10个以上的“访书工作团”,每组由一两个干部带队,组织古旧书店的专家们去省里、市里分头开展工作,主动去寻找好书。

  11月18日,郑振铎从镇江视察转到苏州,来到苏州古旧书店,见到了江澄波。当时文学山房已经公私合营到古旧书店,江澄波则被安排在国营书店上班。他刚从吴县甪直镇收到了一批清代中期木刻印刷的道教文书,俗称“给箓”,这种旧时用于道士做法事超度逝者亡灵的文书,通常都是彩色版画。郑振铎深谙古版画的用途,连说:“这些东西是随着法事而焚化的,所以流传下来极少。不比佛教是藏之名山而历久保存。”此种说法也使江澄波觉得自己受到教益。

  破布废纸生产合作社

  苏州此行,郑振铎在当地领导安排下参观了孔庙、玄妙观,游览了同里古镇、天平山、灵岩山、网师园、拙政园、沧浪亭等,并去盆景大师、作家周瘦鹃小院参观盆景。但他此行并没有忽视参观藏书,如在同里古镇参观私人藏书,可能是与范烟桥家族藏书有关,当时范为苏州文化局局长,家族藏书极富。而在听说苏州成立破布废纸生产合作社时,因为牵涉古书销毁,引起郑振铎的格外重视。根据江澄波的口述:

  苏州才解放的时候,卖书的多,买书的寥寥无几。旧货店收到书后,若有识货的就保藏起来,不识货的,就把书论斤卖掉,当作卖废品一样。我们做旧书生意的,能抢在书被化成纸浆之前救下一批总是好的,但每每想到还有自己没见到的书沦为废纸就很心痛。还好当时郑振铎先生奉中央之命,负责全国文物工作……当听说有古旧书被送到破布废纸生产合作社时,他立即给李芸华市长和范烟桥局长去信,请他们及时处理。

  郑振铎在日记中还记录了“(下午),到神州造纸厂看造‘还魂纸’的经过”。什么是“还魂纸”呢?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造竹纸》记载:

  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说白了就是为了赶造新纸,把一些古书拆开打浆作为原料,从而继续使用造纸。但在这过程中,会因为不知古籍价值而毁掉一些珍贵善本,乃至孤本。当时苏州成立了一个“苏州破布废纸生产合作社”,向社会各界收购各种破布、废纸用于造纸工业。由此不少人家为了生计,或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出售家中的祖传藏书。

  抢救有价值的古籍

  郑振铎常年行走在收藏古籍的行当之中,明白这种情况下将会对珍贵古籍造成必然的损失。早在同年(1956年)的9月3日,他就在《人民日报》的“漫步书林”专栏上撰文呼吁,必须从废纸堆里抢救有价值的古籍,其中提及“南京赵世暹先生曾从论担称斤的旧书里,获得了宋刻本的《金石录》30卷的全书”,而他自己也是从废纸堆里收到了珍贵明版书《列国志传》。郑振铎急切呼吁:“努力地防止把古书作为废纸,作为造纸浆的原料。”

  在给苏州政府人员致信后,郑振铎于次日正好接待了来上海探访的亲友,于是马上去松江,说松江文化局收到大批线装书,一定要赶去看看。后来又一路去了杭州,参观了华丰造纸厂。当时不少古书都被送到大的造纸厂等待打浆。回到上海后,郑振铎还与前来工作的全国供销总社废纸收购处、轻工业部造纸厂等单位的人员谈话,一再谈及了他保护珍贵古籍和文献的观点。

  范烟桥接到郑振铎的信后,及时去市里反映问题。在他的申请和工作下,从废纸堆里抢救了一批有价值的古籍。其中就有一套《缙绅录》,是出自姑苏望族潘家滂喜斋,这部书是江先生在潘家处理佛堂时发现的,于是赶紧写信给上海合众图书馆的顾廷龙先生。但由于该图书馆属于几个读书人合资,经费不足,顾廷龙出价较低,潘家人未能出售。最终,这套书在郑振铎的过问下,由苏州文管会出资收购。

  江澄波还提及了在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之际,郑振铎召开“全国八省市对于古旧书改造工作座谈会”,并以文化部名义发出“关于对私营古书业改造必须慎重进行”的电示。    (摘自《书城》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