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袁同礼因何而疯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28日 ·王明媚·

袁同礼

国立北平图书馆

  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徐水孤庄营村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考部工作。1920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入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院深造。1924年回国,任私立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翌年改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6年任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1929年至1948年,历任北平图书馆副馆长、馆长。袁同礼于1949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

  袁同礼发疯了

  1940年12月,袁同礼突然发疯了。时任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在写给驻美大使胡适的信中说:“袁守和兄迩来精神病大发,议论乖谬,举动失常,昨日来弟处相晤,声言即将去美一行,以中国政府代表名义募集款项云云。除由此向友人设法劝阻外,彼如与兄有所接洽,或竟往美国,务希特予注意为荷。”文献专家、学者卢冀野于12月15日给胡适的信中也有所说明:“袁守和兄曾因感受刺激,发疯数日,经医治近已渐就痊好。”

  袁同礼为何发疯?起因是这样的。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对闸北的轰炸导致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惨遭毁损。为保护国家重要文物的安全,当时政府下令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的珍贵文物、古籍南迁。时局不靖,加上善本南迁,道阻且长,南方潮湿多雨的天气也不利于古籍文献的保存,北平图书馆馆务委员会委员长胡适函复教育部,提出“南中天气潮湿,古本书籍在南方不容易贮藏保存,故我们决定在北方选择妥善地方保存”。经北平图书馆馆务委员会讨论,妥善的寄存点分别是三个有外国背景的机构:天津大陆银行、北京德华银行及北京华语学校。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北平的形势日趋严峻。当年11月,教育部密电北平图书馆,希望用秘密的方法将善本移存南方,以策安全。1935年底到1936年初,北平图书馆克服种种困难,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将库存的300箱善本书运往上海法租界,存于亚尔培路科学社图书馆,接着转移到吕班路震旦博物院。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沪上日本宪兵随时会搜查法租界,袁同礼对保存在法租界内的300箱善本图书的安全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最终竟发疯了。

  胡适在太平洋彼岸援手

  经反复斟酌,袁同礼认为这批书运到美国,寄存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暂时保管,是最保险的办法。于是,他与驻美大使、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胡适商量此事。1941年1月18日,胡适去美国国会图书馆拜会馆长麦克利什,联系北平图书馆善本书暂存之事。胡适答应这些书抵美后,允许国会图书馆对其进行拍摄,不过要拍摄三份,一份由国会图书馆保留,另两份将来善本运回时一并交还中国。麦克利什同意了。

  为防止善本书籍出关时或在运送过程中被日人劫获,胡适找到美国国务院,告知这批书对中国的重要性,美方既已答应暂存,可在运送过程中“非美政府派人押护,方能免除危险”。同年2月1日,胡适又找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请国会图书馆派人到上海帮助运送,麦克利什不同意,他认为万一接洽不成反而可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但不管怎么样,国会图书馆同意暂存。

  袁同礼既没钱又没人,困难重重。胡适找来王重民和吴光清商议。王重民为北平图书馆职员,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工作。商议的结果是胡适自己掏钱,派王重民回国相机行事。3月4日,王重民、袁同礼一同回到上海。随即袁同礼与美方领事馆进行接洽,王重民负责运输。

  袁同礼找到美国驻中国大使詹森和上海总领事罗君寻求帮助,此二人都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经不住袁同礼再三请求,最后,美国领事馆总算答应将这批善本书移出原存地点,运往美国暂存。经过估算运费共需3000美元。

  实际运作困难重重

  虽然美方同意帮助,但实际运作起来困难重重,首先根据古物保存条例:古籍禁止运出国,所以还须经财政部令海关总税务司同意准于免验放行。于是,袁同礼给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发密电,要求拨经费。最终,袁同礼善本书运美的问题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的支持,得到了经费和批准免验放行的手续。

  负责运输的王重民也是大费周折。当时,上海的公共租界包括法租界已被日军严密封锁,但是法租界与公共租界间的交通还算畅通。于是他联系了公共租界的一家美国仓库,先把这些善本书从法租界转移出来。接下来又面临善本书通关免检问题,于是袁同礼致电重庆请国民政府予以帮助,但直到4月30日孔祥熙才回复电报,时间已经过了近50天。海关关长梅乐和当即决定不执行,原因是鉴于前段时间运送存于租界的中国银行的白银,结果出了危险,此时形势比那时更紧张,还是不运为好。

  王重民看事情一时无法开展,自己又不能久待,于5月中旬带上胡适的二儿子胡思杜一同离开上海前往美国。袁同礼决定由国立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中说这些善本是美国借阅的,这样就可以由美国国务院授权驻上海总领事,把善本作为美国财产报关,由美国负责押运出关。可美国政府不愿因此事得罪日本,借口上海情况不明,拒绝驻沪领事出面运送善本出关。很快,袁同礼又决定把善本书籍装入旧衣箱内,用旅客携带行李的方法把它们先带往香港或其他地方,然后再集中起来运往美国。

  善本书成功漂洋过海

  总税务司于5月间开始施行财政部令,发给出口允许证免验放行。该证按惯例由江海关(上海海关原名)填发,再经总税务司行文转饬,但这样动静太大,难免走漏风声。由于码头工人多被敌伪收买,突然有大宗箱件免检出口,难免遭到日方检查,总税务司以此为虑,故再三劝阻,请袁同礼再想个万全之策。

  5月中旬,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到达香港,袁同礼知道后,急忙赴港,再次向詹森寻求帮助。詹森想出一个主意,说如果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签订一个协议,声明国会图书馆借用此批书五年,再由国务院授权上海总领馆,要求其报关时作为美国财产申报,这样运送就安全了。

  不久,袁同礼又奉孔祥熙手谕,嘱为分批将书先运香港,再由马尼拉转运美国,但是由上海运香港仍需向海关申请出口允许证方能起运,总税务司却以爱莫能助相推辞。不得已,袁同礼与中国旅行社负责人密商,把这批书作为北平图书馆在上海新购书籍赠送美国,委托该旅行社分批代运,希望以此掩饰,不致引起敌伪注意,减少被扣风险。此法虽手续较为复杂,需时较久,分做10余批运送,但终于在10月初全部运毕,共计分装102箱,均由驻美大使胡适转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寄存。此次运出善本书,均以宋元明刊本及名人抄本教本为限,清刻善本由于来不及装运,于1941年4月经辗转托人设法从原寄存的美仓库,分批运至法租界私人住宅,化名寄托,由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主任钱存训办理。

  10月中旬,这批书总算寄完,而袁同礼则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段时间,家中三人患了盲肠炎,小女儿不幸夭折。

  这些善本书其中有27箱寄到美国国会图书馆,75箱寄到加利福尼亚大学,袁同礼致电胡适,“箱件到美后,分存两地或应集中一处”,全交由胡适负责。为便于保管,胡适于1942年2月赶到加利福尼亚大学,经交涉,将那75箱书移至美国国会图书馆。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1946年4月,胡适准备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他写信给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休默尔表示感谢,并将收条及钥匙交给王重民,托他代为管理,并说“俟将来海运大通时”运回。1965年,这批善本书籍被运至台湾。    (摘自《名人传记》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