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作为“女权博主”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28日 ·驳静·

王慧玲和她的先生Peter

  2020年3月,王慧玲在抖音发布视频,劝告那些像她这样农村出身又没什么学历的女孩子们,不要因为压力草率进入婚姻。立刻火了。自那以后,“玲玲Peter和四只猫”这个账号连续面向基层女性,做了很多事后看来相当具有女性主义普及意义的短视频。

  婚姻如种田

  王慧玲把婚姻比喻成种田,她告诉女孩子们,婚姻就是你有一块田,他也有一块田,你们把两块田合在一起种,大家都要出力。

  在视频第一次引起大量关注之前,王慧玲对“女权”毫无概念,她起初依靠的是朴素的女性自觉,就是“觉得不公平”,她觉得女孩子是可以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的生存优势的。直到评论里不少人提到“女性主义”,她才去查了这个东西。慢慢地,也开始读一些书。

  与此同时,王慧玲也察觉到,有关资本主义、父权制、《第二性》、上野千鹤子等女性主义流行读本,没读过太多书的基层女性没法读懂,甚至根本不会去读。她于是寻找类似“种田”这样的比喻,讲接近她们生活的道理。

  很多人因此非常喜欢她,觉得好有力量,讲对了从来没人跟她们讲过的道理。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跟她们处境相似的姐姐,出生在安徽大别山农村,有两个弟弟,父母重男轻女,她读到中专毕业,带着两百多块钱,独自一人到上海闯荡。从卖袜子开始,当服务员,卖包,做领班,自学日语,与此同时,赚的每一分钱几乎都寄给了家里,负担了两个弟弟的学费,还要始终被母亲嫌弃做得不够。即便经历了这些,王慧玲仍然成功地摆脱了束缚,现在人到中年,在上海生活得挺不错。

  那些视频里,王慧玲告诫女性,去为社会打工,而不要在婚姻里为男人打工;她希望年轻的女孩子不要草率结婚,不要被“大龄剩女”的焦虑裹挟。

  被对方身上的好处吸引

  这条略为险峻的路,王慧玲不是独自一人在走。

  2005年,英国人Peter从日本来到上海,搞摄影创作。他学习日语,也因此与王慧玲相识。她说她看上Peter,是觉得“有利可图”。通俗一点说,就是“喜欢一个人,就是被对方身上的种种好处吸引”。

  2008年二人结婚后开始创业,做了一家建筑摄影公司,慧玲跑业务,他负责拍。夫妻感情也在共同创业生活的过程中升温。王慧玲觉醒、成长这条路上,一直得到Peter的鼓励,包括2015年她开始学画,也是Peter敦促的结果。

  Peter说,他老是听玲玲念叨,说她小时候多么有画画天赋,却没有学习机会,他感觉到慧玲是很想画,却又迟迟不开始,所以他反复说,“你可以的”,“迈出第一步,开始画”。

  尔后,当王慧玲开始做女权博主,Peter因为中文不好,不知道妻子在网上具体说的是什么,但他知道那些随之而来的网暴和恐吓,他会担忧她的安全,但他从来没有告诉过王慧玲,停止吧,不要表达了。

  想活得热烈一些

  过去几十年的愤怒与委屈,王慧玲在“父权制”中找到解释,她用这一套理论去解构自己的原生家庭,重新建立相处模式,也用这同一套理论为网友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当女权博主这些年,她觉得越梳理越顺,对自己也有疗愈作用。

  作为一个有流量的博主,她也会思考如何变现。第一本书的出版商很敏锐,出圈后很快找到她,把她在抖音上的视频内容文字化,起名《基层女性》,封面用的是她的肖像。

  现在,过完41岁生日的王慧玲,走上人生下一程,她决定跟Peter回他的英国老家生活。弟弟猜测他姐姐大概是想活得热烈一些,打定主意想体验的东西,没人能劝得住。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