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开始,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启动实施,各大银行纷纷上线个人养老金业务,提供账户开立、资金缴纳、产品认购等服务。由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各大银行均在争抢客户,推出开户领红包、入金领红包等营销活动,抢占市场份额。
未经授权被开立
2022年12月14日,王芬(化名)收到兴业银行短信通知,称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已开立成功。王芬表示,她从未点击过任何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链接,也没有咨询过相关业务,后来询问银行才知道自己是被用人单位统一授权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广州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用人单位通过兴业银行代发工资,即可以与银行签订个人养老金委托开户协议,批量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王芬认为,每个人只能开立一个养老金账户,用人单位没有权利擅自为其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而且线上无法激活或者注销个人养老金账户,需要亲自跑一趟银行,对本人造成极大不便。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从现有个人养老金被私自开立的案例来看,一类是客户手机号码正确,并且客户未经任何确认流程便收到了养老金账户开立短信通知,此类多存在于代发客户群体中。另一类是手机号并非银行客户自有,而是留存营销人员等其他手机号码,反映出银行的合作推广渠道为了所谓的业绩不惜对客户信息进行造假,也体现出银行的内部风控形同虚设。
私开账户违规
“除代发工资的用人单位外,平时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公司也可以批量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深圳某国有大行对公客户经理向记者补充道,平时客户关系维护好,让客户帮忙也不难。从前有代金券活动,他会一个一个为公司员工开立账户,现在优惠活动少,只要公司提供员工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并在复印件上写一句“本人同意代开”,就能实现批量开立。
上述客户经理表示,如果用人单位未经员工同意就向银行提供开户信息,那么员工需要亲自到柜台注销账户,一旦缴费激活账户,除非满年龄退休、出国移民或丧失劳动能力,否则账户将无法注销。
“银行私自开立账户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属于越权代理操作与违法使用客户身份的行为,有涉嫌违法犯罪的风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根据《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代理开立资金账户的,商业银行应当要求代理人提供代理人、被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合法的授权委托书等。商业银行对代理人身份信息的核验应比照本人申请开立资金账户进行,并联系被代理人进行核实。
另据第二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发现资金账户为假名或虚假代理开户的,应当对该资金账户予以临时止付,重新进行身份识别,并在征得被冒用人或被代理人同意后予以销户。
在苏筱芮看来,在养老金账户开户业务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必须通过严厉手段对此类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扰乱养老金账户拓客的行为予以制止,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银行要“拉客”更要“留客”
自2022年11月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业务成为了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银行为赢得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争夺战”,推出诸多福利激励活动,例如微信立减金、现金红包、话费券、京东E卡等福利。甚至有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愿意自掏腰包给客户发红包,只为求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由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每个人仅可选择一家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导致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争夺非常激烈。”前述客户经理表示。
苏筱芮认为,对于银行而言,入局个人养老金业务不仅仅是获客,更应当关注服务类型和服务质量,这将影响到后续的用户体验和用户留存。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立处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通过强行侵权等不当方式“获客”不但会损害银行口碑,还会造成银行客户的流失。 (摘自3月21-27日《时代周报》 夏子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