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像
官员绑架官员的闹剧
明代官员侯钺曾官至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明史》上说,侯钺长得高大魁梧,满脸胡子,为人和蔼可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清官。他还有一项出众的技能,就是擅长绘画,特别是擅长画人物肖像画,达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尝一识面者,去之数十年,能默肖”。
在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期间的一次出行,侯钺只带了一个随从,路上一群强盗绑架了侯钺做人质,要求交出金银财宝赎命。侯钺并未惊慌,他按照强盗的要求,安排随从回城里去取赎金,而自己则淡定地和强盗坐在一起聊天,聊到兴头处还哈哈大笑。
交谈中,强盗得知侯钺是山西按察司副使大人,觉得不对劲,这名官大人被绑架了还泰然自若地谈笑风生,一定有过人之处。强盗们一合计,这人动不得。之后,纷纷对着侯钺下拜,遂作鸟兽散。
侯钺见强盗离开,便骑马回城,将他们的肖像一一画下。官府按照侯钺的画像将强盗全部捉拿归案。不久后,侯钺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智擒盗寇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古代官员被绑架劫杀的并不少见,能像侯钺这般化险为夷的,十分鲜见。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凤阳府就发生过两名军官被强盗劫杀的案子。清代人徐芳在《诺皋广记》中记载:明崇祯年间,一名官员外放为雷州太守,途中遭遇盗匪,自己和随从被杀,强盗冒名顶替太守,事情败露后强盗全部被处死。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处理过一次官员被绑架的事故,而绑架这名官员的,是另外一名与之有过节的官员。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功成身退,主动裁撤湘军。当时,不少湘军将领被封官,留居于繁华的扬州。其中有一名叫陈国瑞,曾是宠臣僧格林沁的部下,他虽然立过战功,却脾气暴躁,以前在军营中经常惹是生非。刚到曾国藩帐下,便跟曾国藩的爱将刘铭传干了一架。
平定太平天国的有功之臣李世忠也居住在扬州,他们响应曾国藩号召,积极参与到整治两淮盐务的工作中。陈国瑞仗着有僧格林沁撑腰,经常抢劫李世忠家的盐船,还杀了李世忠的部将。
同治十年(1871年)初,陈国瑞与李世忠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李世忠带着一帮人冲进陈国瑞家中,拽着陈国瑞的辫子,直接将他拖上船,并对陈国瑞进行语言恐吓,让他拿出财物来赎身。陈国瑞的侄子陈泽培立即放出消息,说只要谁救出陈国瑞、捉到李世忠,立刻赏赐万两黄金。陈国瑞在扬州亲信朋友多,一时,河上帆樯如云,都是来解救陈国瑞的。李世忠见形势不妙,开船带着陈国瑞逃跑,但很快被解救的船队追上。李世忠只好弃船逃跑,船上的财物等都被陈国瑞带回家中。
当地官员将此事告知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大怒,严令彻查。这时,逃跑的李世忠从扬州悄悄跑到南京,向曾国藩汇报事情经过。曾国藩向朝廷上奏,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并建议严惩二人。此后,李世忠被撤职,陈国瑞降级,二人均被勒令返回原籍。
绑架官员案的另类处理
西汉时期,就连京畿重地长安也时常发生绑架、劫杀官员的事件,后来有“酷吏”尹赏临时担任长安县令,他雷厉风行地将这些绑匪统统处死。不想,其中有的绑匪头子是京城权贵的亲戚。尹赏捕杀盗贼太多,因“残贼”的罪名被免官。
明代的朱元璋时期,官员被绑架不仅合法,还受到皇帝的鼓励。朱元璋曾亲自审定的《大诰三编》,整理了当时审判贪腐分子的重大案件,其中记录了一个事件。
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一个农民叫赵罕晨,一天,他与当地的几十个农民把乐亭县的主簿汪铎和其他一些地方官吏绑架了,并将他们押送到首都南京。原来,汪铎在当地私设税目圈钱,农民有怨言,实在忍不下去,就绑架了地方官,押送到京城说理。朱元璋将这些官吏统统砍了头,血腥的严刑震慑住了地方官,一时各个地方出现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态势。
江苏农民陈寿六见绑架官员的效果这么好,于是也把腐败的地方官押送到京师。他受到嘉奖,被朱元璋赏赐了衣服和钱财。朱元璋还亲颁圣旨,对陈寿六进行人身保护。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发布《大诰》,赋予农民绑架官员的权力,初心是治理腐败。然而,颁布后,逃税、逃役的农民越来越多,官员腐败也从明里转向暗里。就这样,基层治理混乱了十多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传位太孙朱允炆,这场闹剧才草草收场。 (摘自《廉政瞭望》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