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马克思墓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廉涛·

(摘自《心中那片海》,太白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2003年10月16日,我们中国民航第14期中青班学员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习,3天后将回国。起程前,我决定去实现自己的夙愿——拜谒马克思墓。同学竹林兄提出陪我一同前往。

  10月18日晨,坐了1小时左右的地铁,我们在伦敦海格特山下出了地铁站。当地的一名中年妇女告诉我们,马克思墓所在的海格特公墓坐落在海格特山一侧,并指点我们沿着路边的一个醒目的标志前行就可以找到公墓。顺着妇人指示的方向,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便到了公墓。看门的英国老人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马克思墓的吧?进去后直走100多米就到了。”我问他是怎么知道我们是来参观马克思墓的,他说:“来这里的东方人差不多都是来看马克思墓的。”

  进了公墓,两旁的花木之中既有考究的墓穴,也有破败的残坟。渐渐地,一个印在我脑海数十年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一座长方体的墓碑,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墓碑上方(见图),马克思那一双闪烁着万丈智慧光芒的双眸直视前方;墓地整洁肃穆,光滑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金色的全世界无产者再熟悉不过的那句名言:“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是马克思的又一名言:“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墓碑下摆放着几束鲜花。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并于3天后安葬在这座公墓。碑文上写明他的夫人燕妮、大女儿和外孙先于马克思被安葬于此。我在想,痛失亲人的马克思,当时该是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折磨呢?马克思逝世后,他的二女儿和女婿又被安葬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墓实际上是他的家族墓地,但一个事实,却使我的这个认识不尽完全准确了,那就是在墓碑记录的马克思亲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在他家工作了40年、为马克思一家忠诚奉献了一生的管家德穆特,这是不是能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情感呢?

  眼前的马克思墓和周围一些凋零破败的王公贵族、巨商大贾的墓地相比,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依然能这么庄严、肃穆、整洁地屹立于此,确实给我们这些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按照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探索追求的东方人以极大的欣慰和震撼。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英国,政府是不会花钱来维护公墓的每一个墓碑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在马克思逝后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薪火相传,始终有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一方圣地。

  正在我思绪万千之时,几个外国人手捧鲜花来到马克思墓,彼此交流之后,得知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家人。老头子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在澳大利亚也有许多人崇拜、喜欢马克思,我周围的许多朋友都常来此纪念。”说着,一家人毕恭毕敬地向马克思墓敬献了鲜花,肃立良久。此刻,我的耳边不禁回响起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那篇充满激情的著名演说,他说:“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难怪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BBC(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征询投票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其结果马克思都是位居第一。

  在回国后的日子里,我常常会翻看在英国时的照片,在马克思墓前拍摄的这些照片,常常会勾起我许多思索。2011年9月2日,《参考消息》以《经济危机让马克思主义复兴》为题,援引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文章时分别有这样两段话:“对于努力要理解金融恐慌、各种抗议和其他影响世界的种种弊病的决策者来说,研究一下早就病逝的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大有好处。”“几乎每次发生影响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时,总会有人发出声音,声称‘还是马克思说得对’。”看到想到这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天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必将永葆其生命力,不断滋润着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