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著 外文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中国应当变得更加全球化、国际化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
“入世”以后我们找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中共十九大把中国现代化模式总结为既实现了发展又保持了独立,中国的这一现代化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全球化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很多国家加入全球化大潮以后,国家的经济主权越来越丧失,甚至彻底消失了。较小经济体对大的经济体依附性越来越大。中国是少数几个既获得发展又能保持独立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入WTO,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修改完善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与世界经济接轨。
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中国是不是变得更全球化了或者更国际化了?
中国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人感到骄傲,产生一种自发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绝对是正能量的。但也有一些商业民族主义随之而来,并试图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获取经济利益。
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美国。大家都在说美国不行了、衰落了。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确实正在经历着民主危机,但美国很多方面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危机。美国所经历的是政治和治理上的危机,但美国的经济体制、科技创新都没有危机,因为美国的经济、技术创新和政治是分离的,政治方面的危机不会直接影响到经济面,不管发生多大的政治危机,经济和科技还是会进步。甚至经验地看,每一次危机似乎还促成了美国的进步。
重视规则对接、技术及研发
我们在庆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的同时也要反思,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或者可以做得更好呢?有如下三点。
第一,规则对接。世贸组织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贸易组织,更是一整套规则,成员国需要并愿意接受和服从规则。世贸组织是一个仲裁机构。中国“入世”,意味着我们跟外部世界接轨了。为了和世界接轨,我们调整了自己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但是,到今天,我们内部的规则还没有统一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说,中国各省份间的贸易要远远少于每一个省与外国的贸易,就是外贸多于内贸。中国的企业也是这样,中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跟外国的企业做生意。这里面就是规则问题,因为中国企业之间的规则不够完善甚至缺位,导致了交易的高成本。没有统一的规则意味着没有统一的市场,导致了中国的市场大而不强。
第二,重视技术。我们需要将产业逐步升级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中国的第一波工业化,农民做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波工业化,我们的贡献主体还是农民。经济学家一直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很多外国经济学家说这一波全球化就是“西方的资本+中国的农民工”。劳动密集型意味着我们过度地依赖劳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技术。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们很多企业就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三,重视研发。加入WTO以后我们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原创性技术重视不够。中国加入WTO以后,成为美国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美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美国在中国赚的钱回流到美国国内,带来了美国本身的技术升级。同时,美国并没有把尖端技术放到中国。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增长来自技术的应用,原创性的技术少而又少。
今天,尽管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还不够强,容易被人家“卡脖子”。
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性
尽管存在中美贸易摩擦和“脱钩”,但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在强调中国要把大门打开,打得更开,要深度地融入世界。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例如“双循环”。更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制度型开放”。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提“制度型开放”?我的理解是,政策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变,但制度型开放是永久的。
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实践,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长三角经济带,这些地方都是在国际大循环、在开放状态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未来也是以开放为主,而且要更进一步和更全面地开放。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扮演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横琴和前海的开放,让珠海和澳门直接对接、深圳与香港直接对接。
国际层面,我们和东盟国家携手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马上就会生效。我们也和欧盟结束了中欧投资协议谈判,虽然因为政治原因暂时搁浅,但它的生效只是时间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出了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CPTPP 比 WTO重要,也比RCEP重要。RCEP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贸易的延伸,或者说是传统贸易的2.0版,但是CPTPP体现更高程度的开放、更高层次的规则。现在既然中国已经正式申请加入CPTPP,我们有决心做比较深度的改革,就是制度性的改革和制度性的开放。由此看,CPTPP就是中国二次“入世”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