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第狂”韩愈的灰白往事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 《国家人文历史》编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3月出版

  本书围绕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展开,深入具体地叙写文人的读书、为官、交友、游历、遭贬黜等人生经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唐宋八大家的形象。

  

  由振兴家族、复兴国家的朴素愿望出发,韩愈极度渴望能通过读书登第为官,但从贞元初年他参加科考的经历可以看出,实现理想是充满困难的。

  命运多舛

  史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韩愈自宣城到长安投奔其族兄韩弇,韩弇向自己的上司河中节度使浑瑊推荐他,一无所获。

  次年,因吐蕃入寇,战事十分不利,德宗派浑瑊在平凉川和吐蕃会盟。但不料这场会盟竟是吐蕃人的阴谋,当浑瑊身着礼服、仅带着60骑前来之时,埋伏在会场附近的数万吐蕃军一拥而上。最终除了浑瑊“仅得免”外,其余人等或死或降,韩弇也因为这场劫盟事件英勇殉国。

  这一年韩愈在长安第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落第,加之韩弇意外死去没有了依靠,一时间窘迫非常。机缘巧合之下,韩弇的前上司北平郡王马燧对他心生怜悯,故而韩愈“获幸于北平王”(韩愈《猫相乳说》),得以勉强维持在长安的生活。

  但一直到贞元五年(789),韩愈连续两次科考还是无法中第,只能回到宣城,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举,才因兵部侍郎陆贽的青眼,最终擢进士第。

  因唐代科举,取得进士功名后并不能立即授官,需要再经吏部选考才能真正接到任命,故而接下来的三年间,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贞元十二年(796),落魄已极的韩愈最终只能接受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遗憾与痛苦

  这10年的蹉跎岁月,在韩愈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他自幼得寡嫂郑氏抚养,“微嫂之力,化为夷蛮”,其进取功名实则也为了在郑氏膝前尽孝。

  但贞元九年(793),韩愈第一次在吏部试中失败之后,郑氏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韩愈仓皇之间回到河阳奔丧,之后作《祭郑夫人文》寄托哀思。从此祭文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他内心的愤怒与不甘,他自陈为了获得功名奔走权门,是“苟容躁进,不顾其躬”,做了很多自己所不齿的事情,这一切都是为了“禄仕而还,以为家荣”。但不料再次返乡却“乃睹灵车”,他恨自己“有志弗及,长负殷勤”,这种遗憾与痛苦,成了韩愈性格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有所“从权”

  “苟容躁进,不顾其躬”的证据,也以文章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如其拜谒文《上京兆尹李实书》,就说了很多违心话:

  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馀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好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李实是道王李元庆四世孙,依靠宗室身份才得以为官,人格颇为卑劣,《新唐书》本传云其在山南东道为官时“刻薄军费,士怨怒,欲杀之”,只能“夜缒亡归京师”,之后累进司农卿,擢拜京兆尹,更是“怙宠而愎,不循法度”。贞元十九年(803)关中旱灾,他依然欺上瞒下,聚敛财富,向唐德宗说“岁虽旱,不害有秋”,这足以与玄宗天宝后期关中雨灾时杨国忠说的“雨虽多,不害稼”相提并论了。而韩愈此文却吹捧他“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可以让“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可以说是极为肉麻。但之后韩愈功成名就,在修《顺宗实录》时,对李实的评价就客观了起来:

  (李)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

  童年时期的创伤使得韩愈确实展现出某种“登第狂”的倾向,对李实的阿谀也好,对宦官俱文珍的吹捧也罢,他心里是知道对错的,但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复兴家族的愿望压倒了一切,使得他不得不在窘迫的岁月里有所“从权”。这种愿望使得他在教育儿子时,依然以功名利禄言之。(夜小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