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数字时代(序)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 [美]乔纳森·克拉里著 马小龙译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人类正处于数字时代,更准确地说,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当所有人都惊叹于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和无所不能时,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如何被发明出来,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对人类的真正影响。作者说出了数字资本主义中显而易见却从未被正视的社会病症,戳穿了人类因科技而快乐的假象。“焦土”意味着一个富有生机的地方退回到贫瘠的状态,同时丧失复苏的能力。人的异化、社会凝聚力的涣散、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前所未有地加剧。

  

  今天,很少有人会说,目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轨迹可以持续下去,而不会对文明和支持生命的脆弱的生物圈造成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破坏。然而,像克拉里这样的人——直言不讳地把一个永远在线、昼夜运转不停的星球比喻为“焦土”,提出激进的、令人震惊的、毫不妥协的主张,呼吁某种形式的“生态社会主义或无增长的后资本主义”——堪称凤毛麟角。

  《焦土故事》松散地组织在三个无标题的章节中,第一部分首先调查了“互联网复合体”(the internet complex)的景观。“互联网复合体”是克拉里在本书中使用的一个新名词,用来描述大量的数字平台、协议和物理基础设施。

  在这一部分,克拉里试图解构“互联网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运作,以表明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现实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令个人在政治上无能为力,并被剥夺了对生活时间的感觉。

  互联网作为一个平等和民主的数字平台的流行概念被克拉里否定了,他反而认为这一无所不在的网络是“全面瓦解社会的全球性机器”。克拉里重新考虑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他指出这些平台业已成为“成瘾、孤独、虚假的希望、残忍、精神错乱、负债、浪费生命、记忆销蚀和社会解体”的新引擎。克拉里指出,互联网促使个人变成了数字消费者,就连消除“数字鸿沟”的举措,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了扩大热衷于购物、玩游戏、疯狂追剧,以及其他挥霍和上瘾活动的消费人群。

  第二部分介绍了技术资本主义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在这里,克拉里描绘了我们与数字技术之间不断变化的、经常处于从属地位的关系。对他来说,技术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定性特征是一个“人类能动性和创造力被删除”的世界。对克拉里来说,当“人类的生产力不仅仅是被技术所增强,而且是被技术所取代”时,资本的极限就出现了。

  最后,虽然最短,但《焦土故事》的第三部分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克拉里将笔锋从对互联网复合体的批判转向探索视网膜扫描的兴起和面部识别技术的普及,他认为这是“监控资本主义”的一个附属品。在克拉里的笔下,脸部视觉-语音听觉的历史被作为一种营销工具加以研究,并用来揭露人类“去身体化”的地位,直至眼下我们越来越被机器训练得像机器一样。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视觉无知”(visual illiteracy)的概念。克拉里宣称 , 我们24小时不间断地消费来自电视屏幕、智能手机和大众媒体的数字图像,再加上日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类失去了感知大自然创造的微妙色彩的能力。我们几乎变成了色盲。在视觉上成为文盲的结果,是对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的集体漠不关心和冷漠。                 (胡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