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沙尘天气为何频发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05日

  4月10日,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陈萌(化名)凌晨3点起床喝水,隐约闻着屋子里有股土味,味道最大的房间是没有关窗户的阳台,她从阳台往外看了一眼,“树枝乱摇,空气里一股沙子”。不仅是北京,江浙一带,有人早晨用纸巾抹了一下窗台,纸巾立马变成了土黄色,出门上班时,“就像唐僧遇见了黄风怪,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沙尘的厉害”。

  截至4月13日,沙尘对我国20余个省(区、市)的影响面积达到460万平方公里。从4月9日开始,中央气象台连发14条沙尘暴蓝色预警,其官方微博也发文称,今年以来出现的沙尘天气,为近十年来同期最多。

  为什么沙尘天气频繁到来,如何根治,能否根治?

  沙从哪里来?

  在中央气象台的微博上,详细记录着此次沙尘暴的由来。“气象卫星沙尘起源轨迹追踪监测显示,今年以来最强的两次沙尘过程(3月19日至23日、4月9日至13日)均主要起源于蒙古国,主要沙源地距离北京600余公里,受传输影响导致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性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今春内蒙古积雪主要覆盖在其东北部,3月以来内蒙古积雪覆盖面积约为23.9万平方公里,与2022年同期的66.5万平方公里相比明显偏小,大部分区域的积雪覆盖日数与过去2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也显著偏小。同时,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在途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时,沿途沙尘得到补充,强度进一步增强。

  有媒体报道,今年蒙古国的沙尘暴已经超过了百年最高纪录,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公里,覆盖了该国境内1/3以上的领土。

  在周边邻国对于空气污染和气象灾害防治日益重视,东北亚其他内陆地区的荒漠化防治逐渐收获治理成果的同时,乏人问津的蒙古国的状况却在恶化下去。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部长奥云浩罗勒在给国家大呼拉尔(议会)的一份报告中说,气候变化、对草牧场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无序的矿产开发等多种因素导致蒙古国土地持续退化和荒漠化。

  尽管蒙古国也曾试图阻止沙漠化,在1997年,蒙古国发布了《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要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0.2%,其后又逐步建立了沙尘暴气象监测系统和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不过,从结果来看,这些投入远远不够。

  防护林的作用

  陈萌回忆,大约20多年前,自己还在老家河北读初中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种漫天的黄沙,“这些年除了2011年那次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很少经历这种天气”。

  历史资料统计,2000年至2022年,我国共出现307次沙尘过程,年均出现次数为13.35次,2014年出现次数最少(7次)、2001年最多(22次);2011年以后沙尘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2011年至2022年年均次数为11.17次,沙尘暴过程年均次数为3次。我国全年超过7成的沙尘天气出现在春季,其中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

  这些年,陈萌也一直坚持在“蚂蚁森林”上种树,“买了车票,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我就会去蚂蚁森林里收集一些能量,用来换取真正的树。看着这些植物被种植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陈萌说。

  而今年春季频发的沙尘天气,让很多和陈萌一样的人有了疑问,我们种的树,以及三北防护林为何没有挡住此次沙尘暴。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说,三北防护林以及其他的绿化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本地起沙和削弱低层外来送沙,但是对过于强大、送沙层次比较高的外来输送,比如这次沙尘暴过程,“指望给它削没了,无疑是不可能的奢望”。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琦也表示:“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果明显,但防尘滞尘效果较弱。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植树造林、地表绿化,而是需要从根本上修复和恢复原生地貌。所以我们提出了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治理原则,归根到底还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摘自4月20日《法治周末》 高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