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春日记里的新月社同人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16日 ·曾祥金·

  张彭春(见图)是现代知名戏剧家、教育家和外交家,他写出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导演第一人;先后任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戏剧家曹禺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外交方面,1948年,张彭春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成功将儒家观念置于人权的框架中,避免了西方话语对“人权”概念形成彻底的垄断。

  笔者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资源库看到了他的日记手稿《(清华学校)日程草案》(以下简称《日程草案》),记录时间从1923年1月30日到1925年12月31日。

  1923年,张彭春受清华学校之聘,携妻女迁居北京,任清华学校教务长。这位曾经受惠清华庚款资助留美的博士,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筹划教育改革,决心要让清华成为“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可以说张彭春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月社名称的由来

  张彭春与新月社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新月社名称的由来就与他有关。1923年11月,张彭春次女诞生,他因喜爱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就用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为二女儿取名“新月”,英文名为“露丝”。不久后,徐志摩、胡适等人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暂未确定。张彭春就把“新月”二字推荐给他的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于是才有了“新月社”这个名字。

  《日程草案》里有不少与新月社有关的记录,1923年11月12日日记里写道:

  昨天在城里访志摩,同午饭,还有陈、黄(《晨报》),逛城南园,看菊花展览。他和通伯想集合一些对于文艺有兴趣的人在本星期六聚会,与会的大概有:周作人、鲁迅(作人兄)、张凤举、徐祖正、陈通伯、丁燮林(西林《一只马蜂》)、张歆海、胡适之、杨袁昌英、郁达夫(《沉沦》)、陈博生(《晨报》)、蒋百里、陶孟和、沈性仁、徐志摩。想每两星期聚会一次,互相鼓励。他还想组织一个戏剧社和读书团。

  这大概可以视作是新月社的前身。同年11月19日日记记录下了新月社的诞生:

  昨天在城里。这几天因为常进城,不甚注意校里事。又产生了“新月社”,作下去一定要用许多时间。

  此后,新月社开始频频在日记里出现。有意思的是,张彭春虽然经常参加新月社活动,但对新月社中人却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在1925年8月17日日记里写道:

  新月社无事业。少数人晤谈,也可算一种需要。只不负责的任意,没有什么真诗的可能。富家子所知的不是真苦难,所觉的不痛快只是欲望多,一时不能完全任意得到。非富家子千万不要染富习!

  十来天后,他又在日记里写道:

  这派政见手段如何是另一问题,无论如何他们是有计划的。如胡、丁、梁对于学问艺术都能提倡,然而他们都是很深的绅士习惯,自以为有才,而与民众不接近,手段上清洁些,然具体的计划是没有的。他们多受英美学说的影响。

  由此可知,在张彭春看来,新月社中人的缺点在于高高在上,缺乏与底层民众的接触和对苦难的深刻体验,也拿不出具体的计划。

  这样的认知可谓是击中了新月社的痛处。

  和徐志摩是挚友

  具体到个人,《日程草案》里记录了很多徐志摩、胡适、梁启超、陈西滢等人的信息,颇有价值。

  张彭春和徐志摩是挚友,1924年泰戈尔访华,新月社排演泰翁诗剧《齐德拉》,徐志摩、林徽因主演,梁思成负责舞美,张彭春任导演,徐志摩说道:“我们几个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后来,徐志摩更是在文章里这样回忆他与张彭春的点滴往事:

  尘世匆匆,相逢不易。年来每与仲述相见,谈必彻旦,而犹未厌。去冬在北平,在八里台,絮语连朝。晨起出户,冰雪嶙峋,辄与相视而笑。此景固未易忘。

  张彭春认为徐志摩富于文辞,读中国书不少,“性又近于文字的运用”,因而很适合当一个作家,他在日记里这样评价徐志摩的文章:

  志摩的《蔓殊菲儿》富于情感,文词很华丽,引诗也很多,不过还有可删而未删的地处。从此看出志摩有乃师的雄富,理性上还不能深刻精细。这并不是坏点,为壮年作者,实在是有希望的表现,不至于象有的人的意思太枯干,字词不够用,感情不畅快,那种不可救药的毛病!想在感情文字上有作品,最怕的是老得太早,被计算和理性给缚束死了。

  和胡适是同学

  作为新月社重要成员的胡适在《日程草案》里也经常出现,张彭春和胡适都考取了1910年庚子赔款的第二批公费留学生,同年赴美,且先后成为杜威的学生,两个人来往较多也属正常。

  日记里记录了1925年底拟邀请胡适出任清华学校校长事宜,当时陶孟和和丁文江都推荐胡适,张彭春也认为在学问方面胡适是最适合的人,彼时胡适已经声明辞去北大教职,他觉得用一点力气劝驾,胡适也许愿意来清华。接着他在日记里写道:

  来后校内如何处置一切?实行教授治校,裁靡费,招集学者,废普通专门分科,组织文理大学。学生一定欢迎,多数教员也能合作。至于他自己喜作行政事与否,那在他个人。他身体能否支持,家庭有无问题,这也在他个人斟酌。……如适之愿来,并且是由我约请的,于我没有什么丢脸。我实在学问名望都远不如他。一点办事才也很有限,退下来自己深造是莫好的机会。我要坚持请适之。

  由此亦可见张彭春的胸怀和见识,因为时任清华教务长的张彭春正是清华学校校长的最有力人选。遗憾的是,后来胡适并未来掌清华,而张彭春也在各派势力斗争下离开清华回到南开。     (摘自《新文学史料》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