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犍陀罗展:理想国的香气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16日

  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处于全盛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出现了雅利安人文明,接着犍陀罗(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国)文明崛起,在其后迎来了佛教。公元400年至630年间,中国古代求法高僧和巡礼者法显、宋云和惠生、玄奘等先后造访此地,成为巴基斯坦早期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2023年,中巴两国举办“中巴旅游交流年”,今年3月16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见左图)正式开放,让观众体会到了什么是“好难约”。近两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观众领略了犍陀罗艺术的魅力。记者专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该展策展人罗文华,听他讲述幕后的故事。

  了解“一带一路”国家

  “譬若香山”出自《弥勒大成经》。这部经主要讲弥勒在未来世成佛,成佛的地方非常优美,“譬若香山”,“香山”是一个理想国的象征。在中国佛教史上,犍陀罗就是佛教世界的“理想国”。

  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佛像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一般身穿希腊式披袍,人物身材高大,肌肉健硕,面部表情沉静肃穆,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特征,高鼻大眼、头发卷曲,通常有像流水一样的顶髻。犍陀罗也由此成为美术史上一种雕塑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罗文华说:“关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去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些年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一直与我国文化往来活跃的地区分别做过一些相关的文物展。在这个文化传播过程中,有一个主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那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

  备展的“九九八十一难”

  当记者问到办展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罗文华说:“第一个困难就是因为(新冠)疫情,无法到现场去甄选确认文物。在那之前,我们尽可能购买到世界各国有关犍陀罗展览的文物图录和研究文献,在全球的图书与文献网站上一个个找……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自己编纂了一套所需文物借展的目录。”

  但当故宫将展品目录发过去时,大多数博物馆都有顾虑,最大的担心莫过于文物的“伤况”问题。在两国政府不断地推动下,巴基斯坦的多家博物馆与故宫一起商定了文物种类与数量。

  接下来就是运输。2022年9月13日晚,巴基斯坦开普省斯瓦特卡巴尔地区发生爆炸,警方已经封锁了该地区。就在爆炸发生前的一个小时,当地政府才签了协议允许文物运出。罗文华当时看到新闻,赶紧与我驻巴基斯坦使馆联系,他担心文物的安全,更担心由于突发状况文物运不出来。好在那批文物已经在爆炸前安全启运,如果晚一两个小时,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运出。

  今年2月,当最后一批文物抵达故宫时,距离展览开幕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工作人员全部上阵,清点、量尺寸、对表、描述伤况、拍照、上传数据、提用数据、设计、宣传、出版……罗文华连晚上睡觉都梦到展览。由于时间紧迫,罗文华和设计师一起开箱,每件文物罗文华负责清点、设计师负责当场拿出设计思路。

  一条鲜为人知的东传之路

  展览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分别来自巴基斯坦七家博物馆,多为考古发掘出土,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展览展品以早期佛菩萨造像、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品为主,也有部分金银器物和首饰,充分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多样性。故宫博物院文物30件(套),大多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西藏西部。

  在展览第一单元,“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主题单元里,一件华丽的酒神金碗(见右图)在入口处格外引人注目。金碗浮雕有四头翼狮与四蕨类叶片,中央头像呈希腊贵族面相,眉骨隆起,双眼圆睁,络腮胡浓密,长发垂肩。依据发上所饰葡萄叶,专家判断其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件纯金的碗盛满美酒,几百年前使用它的人们,高唱着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慈悲。

  有一天展览时,罗文华在展厅给观众讲解:“犍陀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东传,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西域经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国腹地,二是通过斯瓦特、克什米尔、拉达克进入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第二条路线较少有人关注,此次展览的创新点即在于此……”

  (摘自《新民周刊》2023年第16期 杜雨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