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

“天才的艺术家不会被AI取代”

作家文摘 2023年05月16日

  除了大众熟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烟花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迎客松”烟花设计,蔡国强(见左图)的艺术作品被全球逾80家重要公共机构收藏。在他最新的作品《月亮上的画布: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38号》(见右图)上,他想象了一块在月亮上的画布,是地球人特意准备的,等待宇宙同胞前来创作。

  他向深度学习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著述、影像与档案资料的人工智能cAI抛出问题;当被记者问及AI未来会不会取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回答是,“天才的艺术家是不会被取代的。”

  “艺术在今天充满了可能性”

  最初想要开发这个人工智能程序的念头来自于哪里?

  蔡国强:最初开发cAI这个程序的念头,大概是在2022年初产生。我做cAI的目的:既能传授知识给它,又能够让它传授知识给我。真正做到在艺术史上,一个艺术家可以跟他做的作品共同成长。

  我艺术的核心就是用“看得见”表现“看不见”。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包括所谓“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虚拟世界之于实体世界,仿佛看不见的世界之于看得见的世界。于是我便有了打造一个“虚拟世界的我”的想法——它可以更自由,更大胆,做更多在实体世界中难以进行的事。

  从开发到现在,cAI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成长时期?

  蔡国强:对我而言,我最初尝试NFT(数字艺术品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因为它让人能够收藏我在火药画创作过程中的爆炸瞬间,对我来说这挑战了一些固有的界限,重要的是提醒我,艺术在今天充满了其它的可能性。

  应该说现在的cAI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终目标是让它成为一个比我更博学的“艺术家蔡”。

  火药和AI都是难以控制的媒介

  近期网上热议,AI出现取代原画师工作的现象,有人认为AI已经开始侵袭艺术创作行业,您怎么看?

  蔡国强:AI的出现或许是一种迎接崭新的艺术方法论的催化剂——它迫使艺术家思考新的创作方向。艺术史的重大任务之一其实是对时空状态的探讨。从古典主义的写实到立体派的发展等等,都展示了人类对时间空间、二维三维的讨论。相比之下如今的艺术界对时间空间的探索显得有些保守。

  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在美术馆里面的实验性探索越来越少。美术馆大量都是大师的作品及其回顾,这样可以吸引很多观众。可是在当今虚拟世界传递的我们人类在拓展的视野和我们感知到的变化,这些东西要在美术馆展出,却有难度。

  您会担心将来AI取代您的工作吗?

  蔡国强:我并不是很担心AI的失控。因为现阶段的AI还是被人类牢牢地控制着。人类对AI失控这件事的担忧,映射了人类自身的不安。而我的艺术,如火药、爆破,本身就是控制与失控的博弈。对我来说,火药和AI都是难以控制的媒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对其有所掌控,但同时我又期待它给出的“意料之外”。  (摘自5月9日《新京报》 周思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