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和平饭店(见左图)就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饭店里孕育出的“国共合作”
和平饭店作为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历史建筑,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曾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饭店南楼前身叫汇中饭店,于1908年建成并对外营业,是当时上海滩最高的大楼,也是第一幢安装电梯和屋顶花园的大楼。很多名流巨贾趋之若鹜,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饭店实际上是由一家中国公司建造的。北楼前身是华懋饭店,于1929年建成。1956年,上海将汇中饭店和华懋饭店合并,改名为和平饭店。
1911年,孙中山先生赴南京就职。途经上海时,他出席了上海各界在和平饭店举行的欢迎大会。在这次欢迎会上,孙中山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此后的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在和平饭店签署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里,苏联表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也公开确认联俄政策。因为有了这个宣言,才有了后来的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因此,可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际上是在和平饭店孕育形成的,这也为后来和平饭店既成为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者之一,又成为两岸对话的历史见证者之一埋下伏笔。
手写菜单中的深情
1998年10月14日,和平饭店作为百年老店抱着开放的胸怀,迎来两位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功勋意义的长者: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
两位长者5年前,在新加坡首次见面,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协商。作为1949年以后获得两岸官方授权的民间团体第二次正式面对面对话,两位长者的对话会晤在和平饭店的最大厅——和平厅举行。当日晚宴,汪道涵先生还在饭店的“九霄厅”宴请辜振甫一行,品尝了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今天,和平饭店的陈列馆里还保存着那天这张手写的菜单(见右图)。
汪辜第二次会晤虽然只是两位长者平生的第二次见面,却一见如故,他们发现彼此的阅历、学识、兴趣爱好都很相称,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席间,汪道涵会长向辜振甫先生介绍说,这家和平饭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饭店,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餐厅也一直保持着原样。辜振甫先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来过上海,也住过和平饭店,几十年之后,“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1998年和平饭店这次会晤之后,因两岸政治形势变化,两位长者难以再见面,但他们不时托友人互赠礼物,以寄思念。有一年,汪道涵先生把一个竹筒寄给辜振甫先生,旁人不得其解,辜振甫却一目了然:此为盛筷子所用,“筷筒”即“快统”之义。辜振甫也回赠一竹制笔筒,取“必统”之谐音。这种中国士大夫式的儒雅交往,给处于“冰冻”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份暖意。 (摘自5月6日《人民政协报》 修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