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缺少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心理健康课程被占用等情况,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俊娉介绍,目前各个学校对心理课设置、课时安排等并不统一,差别较大:有的学校将心理课设为必修课,有的设为选修课;有的学校每周2课时,有的每周1课时,还有的学校只有上半学期有心理课。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蔡海龙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当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他们之中有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学教育和培训,有些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实际上难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来自天津、山东、安徽等地的多位心理健康老师说,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备,心理咨询室甚至没有专业咨询工具和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需要。
采访中,不少学生说,自己从未去找过心理健康老师咨询。多位受访心理健康老师也提出,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
究其原因,河南省某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赵娜(化名)认为除了人们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外,校内心理测评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如何以恰当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测评结束后如何有效利用测评结果、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疏导、诊疗服务等,对心理健康老师来说是一道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刘俊娉认为,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测评工具不能“一刀切”,比如当下不同学龄段的心理健康测评目标也不同,要根据测评目标确定合理的测评工具。如果前期测评工具是科学的、步骤是规范的,才能保证测评本身不会给受试学生带来伤害,以及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为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蔡海龙说,与其他学科专任教师相比较,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着发展定位不明确,地位和待遇保障不充分,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要想进一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改进:配齐配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对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亟待联合起来,改进心理健康教师的发展状态,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蔡海龙建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评优评奖中给予适当倾斜;学校应在工作量计算以及绩效工资分配中作出具体的制度安排。
刘俊娉建议,在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发展的内容纳入其中,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分配。 (摘自6月1日《法治日报》 赵丽 张守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