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前发 王颖编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1952年5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在接见的时候,首先由一位名叫解秀梅的女文工团员向毛泽东献花。解秀梅献花后,突然间情不自禁地拥抱了毛泽东,并且激动得泪流满面,毛泽东也动情地闭上了眼睛。摄影师吕厚民立即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一感人的场面(见图)。
勾起的失子之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各地热血青年满怀爱国赤诚报名加入志愿军,解秀梅就是志愿军女兵中的一员,也是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志愿军女战士。
解秀梅于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50年2月,她光荣地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1951年11月30日下午,敌机在志愿军病房附近投下炸弹,手术所被敌机炸得燃烧起来。其他伤员都转移了,剩下身负重伤的605团排长李永华还没有来得及转移。紧急关头,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进屋子,把李永华同志背了出来。敌机发现他们,一架跟着一架俯冲轰炸。一颗炸弹直向她头顶上落下来,解秀梅马上放下伤员,紧紧地抱住,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炸弹爆炸,解秀梅的棉衣棉裤被打破好几处,胳膊也受了伤,可伤员却安然无恙。她顾不得伤痛,终于把伤员背到山地防空洞。志愿军68军政治部给她荣记一等功。
这次解秀梅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心情十分激动。也许是有太多的话想说,却无法表达,因此出现了与毛泽东深情相拥这一感人场面。1956年解秀梅转业成为一名印刷工人,在工作中,她从未向同事提起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往事,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着……
多年后,当时拍摄这幅照片的吕厚民谈起这幅照片,心里还是别有一番情感。那天他发现,毛泽东的脸色一直很凝重。他知道,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早在朝鲜战场牺牲了,此事肯定勾起了毛泽东的失子之痛。毛泽东那闭着双眼好一会儿没有睁开的神情,一直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也许是缘于对志愿军的特殊情感,毛泽东后来还为这张照片签了名,寄给解秀梅。毛泽东在自己的照片上签上名字送给别人,是极为少见的。他为什么为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寄去签名照片呢?对儿子的思念,可能是主要原因吧。
儿子遗物一藏26年
1950年10月,毛岸英主动申请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要求入朝参战。当中南海里的许多人都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不去谁去!”
毛泽东在毛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但毛泽东从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党,属于人民,他应当报效祖国。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彭德怀在当天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钟头。电报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不愿在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毛泽东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1951年1月2日,他才把电报送给毛泽东看,并附信说,“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
当时毛泽东正在办公室。信和电报都不长,毛泽东却看了很久很久。机要秘书叶子龙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毛泽东强压着悲痛的心情,说了一句话:“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有关系!”整整一夜,他坐在沙发上没有起身,只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着烟。
杨尚昆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得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等人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目睹此情此景,杨尚昆不禁叹曰:“精神伟大!”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一到北京,就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以内疚的心情检讨。望着内心不安的彭德怀,毛泽东宽慰彭德怀:“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经毛泽东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
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而这些物品并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按照韶山的风俗,家人去世以后,一般都会把那些东西都烧掉。而毛泽东却瞒住了所有的人,悄悄将儿子的遗物珍藏在身边,这一藏就是26年。
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吧。”作为一个领袖,他只能拒绝这份好意,并且在电文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