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左)与姜德明
5月26日,一位爱书的老人远行了,他一生遨游于书海,读书、淘书、藏书、著书、编书,他的书话著作影响了众多读书人。他就是藏书家、散文家、高级编辑姜德明先生,享年94岁。
2015年10月下旬的北京之行,就有拜访先生的愿望。与《芳草地》杂志主编谭宗远老师说了想法,他即与姜先生联系,当时就确定了时间。
27日上午9时,和谭老师、子仪一起去拜访姜先生。先生家住二楼,按门铃,先生开门,三人随先生径直到书房,先生的家人递上了茶。坐定后,子仪为正在撰写中的《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向先生请教,先生回忆说:
1956年夏天由《人民日报》八版顾问萧乾带着我一起去找陈梦家约稿,当时他住在东四北的钱粮胡同。约到了几篇,《人民日报》副刊发了。陈对地方剧有兴趣,如豫剧、曲剧等。他曾挤到前门外的小剧场观看魏喜奎演唱的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去过陈家,最多三四次,书房很简易,没有挂书画之类,他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作品都通过我手,他给我写过信,好几封,可惜一封也没有留下来。与他合影过没有,不记得。去时不是走的大马路,是沿着胡同走,进的是路南的一个小旁门。
先生说的《人民日报》八版顾问,是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由四版增至八版,创办副刊,副刊没有名称,因在第八版,简称“八版”,萧乾任八版顾问。约到的几篇文章,即1956至1957年八版刊登的《论老根与开花》《论简朴》《论间空》《论人情》《关于电影〈花木兰〉》《要去看一次曲剧》《看豫剧“樊戏”》等。
我与萧乾同一间办公室,文艺部主任林淡秋让我跟着萧乾跑,为副刊组稿,让我要特别尊重萧乾,照顾萧乾。萧乾带着我去见各路人马。萧乾自己也动笔写,当时在《人民日报》发了《万里赶羊记》《初冬过三峡》,还化名发表了影评。周太玄,生物学家,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在东厂胡同社科院图书馆接待的我们,人特别好。谭邦杰,西郊动物园的专家,写过一篇散文,谈动物园野兽夜间叫声的。还见了钱锺书、杨绛、何其芳、冰心、沈从文、杨宪益、黄苗子等等。我还和刘甲一起,到武汉找刘永济、袁昌英、毕奂午约稿。没有约到稿的是钱锺书,给我写过信、签名本,我编副刊几十年,始终没有写一个字,想了各种办法,《谈艺录》补充修改想拿来发表,钱锺书说不要不要,再考虑考虑,三月两月考虑没了。他跟张中行一样,写文法。我的《作家百简》里,钱锺书的信收了两封。
一封1983年1月19日的信中写道:“德明同志:不晤忽已经年,时从报刊中获读大文,才思洋溢,娱目赏心。顷奉惠书,忻悉规划刊物,乃大佳事,愚夫妇亟望其成,先睹为快。然虽鼓助兴之掌,终束分劳之手,所谓心有馀而力不足也!奈何奈何!”
仔细看墙上,靠右镜框里是藏书家唐弢赠先生的字:“燕市狂歌罢,相将入海王。好书难释手,穷落亦寻常。”(见右图)
这是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先生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 (摘自6月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