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大英博物馆推出新展“晚清百态”,首次真正意义上聚焦19世纪隐秘的中国。来自30个借展方的300余件文物,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个主题,探讨19世纪中国社会的百态。
中国人的创新和韧性
她(见左图)佩戴玉耳环,穿着深蓝袄,衣领上烫着金,警惕地看着画外。通过画像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一个精明的女人,目光锐利、端庄持重。这是一张来自广西的纸本水墨祖先肖像,画于19世纪末。画中之人是陆禧甫的夫人李氏,我们仅能通过题跋中的寥寥数语了解她的生平。她的面部、衣服、姿态如此真实,显然受到了已经传入的摄影术的影响。
这件画像之所以被用作展览海报,在策展人、中国文物研究学者、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看来,它最能反映出此次展览的重点——19世纪不同中国人的创新和韧性。展览以近代人物的故事穿插讲述当时的中国,太后、画家、家庭主妇、士兵、商人……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之下,是一桩桩鲜活的个人经历。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摧毁了圆明园,掠走了艺术品和建筑构件,还有一只皇帝的小狗。这是英国第一只京巴犬,后被改名“露蒂”,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露蒂的肖像是展览中引人注目的图像之一。
中国宫廷的封闭世界
大英博物馆重现了19世纪中国宫廷的封闭世界。进入王朝核心圈、成为近臣,除了获得权力外,也处于一种仪式性的氛围中。服装本身就是仪式的一部分,现在看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品:以金银细丝刺绣的蝴蝶、盘龙精心装饰的长袍和礼服。展览中多件旗袍属于慈禧,她每天会依据不同的场合更换多套华丽的服装。
1911年,清政府送给乔治五世两只装饰着蓝色金龙的巨大花瓶(见中图),作为加冕礼物。这两只两米高的景泰蓝花瓶从白金汉宫借展。它们的规模表明——即便清朝已行至末路,仍然将自己定义为“天下”。
在清王朝走向衰亡的过程中,英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幅名为《印度巴特那的鸦片工厂忙碌的堆放室》或可解释一二。这幅石版画出版于1851年,描绘了一个堆满了出口货物的巨大仓库。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生产专门出口到中国的鸦片,其中巴特那是最受市场认可的牌子。
1838年,林则徐写信给英国女王,讲述了英国鸦片贸易对中国沉溺于毒品的精英阶层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恳请女王进行约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作为回应,英国派出舰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正如《旗人肖像》中所描绘的,清朝精锐军队使用着11世纪如同道具般的盔甲和武器,对抗着19世纪英国人的现代枪支,成败显而易见。
历史如何渐渐转向
然而,中国早在晚唐(9世纪末)就发明了火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印刷,历史是如何渐渐转向,以至于在19世纪被欧洲侵略者洗劫?其原因在展览一个玻璃柜中可窥见一斑——一套由纤维和棕榈制成的蓑衣和斗笠(见右图),这勾勒出了19世纪的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农耕百姓的“面孔”,他们远离奢华、过着朴素的生活。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开始影响全球,摄影术保存下了更为清晰的祖先面孔:在1800年代后期的中国,照片还被用来制作写实主义的绣像。
清王朝仍然苟延残喘,少年天子坐在封闭世界中的宝座上,普通人的目光则更远——一份中国刊物甚至描绘了1886年默西河下利物浦铁路的开通,一名赤脚的中国农民被贩卖到秘鲁在田地里工作。
展览尾声,我们见到了诗人、革命家秋瑾,她毕生致力于社会改革。虽然她于1907年就义,但他们所追求的信仰,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摘自6月2日澎湃新闻 黄松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