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是第一个把“围城”带到中国的人吗
钱锺书于1944年动笔、1947年出版的《围城》,有这样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末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e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苏文纨关于“围城”的这句话,如此生动传神,大概是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婚姻格言。“围城”一语当然不是钱锺书发明的,他借留法文学博士苏文纨之口道出,这是一句法国话。
钱锺书明确指出,“围城”一语取自法文谚语,1980年为《围城》重印本写作“前记”时,他仍旧坚持这一说法。
2019年冬天,笔者在居地小城北碚(重庆)翻检著名民营企业家卢作孚的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他的一位助理高孟先的一封私人信件。1936年前后,高孟先辅助卢作孚建设北碚,任《嘉陵江日报》和《北碚》月刊的编辑。1936年12月17日,高孟先与赵雪西女士在北碚温泉公园举行结婚典礼。笔者看到的这封信,就是高孟先的朋友从远方寄来的一封婚礼贺信。笔者于卢作孚纪念馆工作人员那里得知,高孟先长子高北南在2016年前后将长期保存的高孟先的生平文献捐献给北碚博物馆,其中就包括这封信。信件不长,恐失其真,以下全录:
曾有人这样说过:“结婚如攻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你俩性情相合,志趣相投,我们相信必能进城去即不想出城来。永远地携着手儿,哼着调儿,立在民族解放最□□(引案此处污损二字)努力抗日,努力创造,更努力争取光明!
廿五年冬,绥边战事紧急之际,为孟先好友雪西女士结婚纪念
王育锋丘直云额手赠言
读罢这封贺信,我们发现:早在1936年,就已经有人在使用“围城”谚语来写结婚贺信了,比《围城》的出版时间早了11年。这也说明在《围城》发表前十年,“围城”这则谚语已经存在并流传于中国。信中所说的战事,即绥远抗战,是全面抗战前对日作战的一次重大战役,发生在1936年11月15日至12月1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为此次抗战的总指挥。经过一月有余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获得了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
高孟先在北碚成婚之时,这场战役正如火如荼。王丘二人以“围城”之语来祝贺高孟先的婚礼,可谓应景。
钱锺书是如何接触到“围城”的
《围城》的开篇描写方鸿渐苏文纨一行乘坐法国邮轮归国。这艘邮轮叫白拉日隆子爵号,法文名为Vicomte de Bragelonne,正是大仲马三部曲《三个火枪手》的最后一部《白拉日隆子爵》之名,白拉日隆子爵正是小说主人公。
钱锺书自1935年到1938年在英法留学与游学,对法语和法语文学颇有一些研究——比如《围城》中,除了汉语之外,最多的就是法语。钱锺书各类学术作品中,引用的法语文献也不胜枚举。根据杨绛所作介绍以及从《容安馆札记》偶尔记载的钱锺书标记的读书日期也可以看出,钱锺书是在1950年代才读到了Henri Clouard所著的大仲马传记。因此,有的学者仅以这些证据来断定钱锺书从大仲马那里获悉“围城”一语,是无法成立的。
在《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于第47则页眉增补了几段笔记,在谈到“术语翻译”的时候提及《熟语》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John Bartlett搜罗了数则寓意如“围城”谚语一样的话语,其中有一则中国读者很熟悉,就是“婚姻如鸟笼”——也就是说,在John Bartlett的罗列中,“围城”之谚和“鸟笼”之喻伴随出现。而钱锺书读过这本书。——当然不能据此断定钱锺书就是从此接触“围城”。
在《围城》开篇讲述中,“围城”之谚和“鸟笼”之喻也是结伴出现。小说中褚慎明杜撰其与罗素的交往时说,罗素告诉了他婚姻如“鸟笼”这句话,而且是一句英国古话。
也就是说,钱锺书和《熟语》一书,一共有三处关联:第一,《熟语》中收录了“围城”谚语的法语原文,整个句子恰巧与钱锺书在《书林季刊》中自述的句子一字不差;第二,《围城》中,“围城”之谚是和“鸟笼”之喻伴随出现,恰巧《熟语》中也是两者伴随出现;第三,钱锺书在写作《围城》之前恰巧阅读并给《熟语》一书作了笔记。这应该不是巧合。
另有一处值得注意的是,John Bartlett在罗列“围城”谚语时,也列出了出处:即本文前述法国语言学者Pierre-Marie Quitard的《法文谚语研究》。钱锺书之所以认为“围城”是法文谚语,也极有可能是受其影响。
“围城”真是法文谚语吗
“围城”真是法文谚语吗?
学者范旭仑通过互联网检索,发现在法国最早使用“围城”谚语的正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在1848年发表的游记《丹吉尔、阿尔及尔和突尼斯航游记》上,“Dumas翻译了一个阿拉伯商人佩戴的护身符”,“一则正是‘Le mariage est comme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a’”,也即钱锺书在《书林季刊》所列“围城”法文原文。这里范旭仑转述不够准确,原著中这则谚语写在大仲马遇到的一个阿拉伯门卫(janissaire)的手臂上,这个门卫因为这则谚语的保护而暂时免于结婚之苦。大仲马似乎对这则谚语很感兴趣,几年后他创作喜剧《罗穆努斯王》,主人公Wolf和Célestus在第一幕开场讨论婚姻问题时,就搬出这句话来劝告对方:
亲爱的Célestus,您知道吗?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婚姻就像被围困的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入;但是里面那些人想要离开。”
因此,范先生认为大仲马最先为法国输入阿拉伯“围城”之喻。但笔者注意到,在大仲马之后,共有数位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作家学者使用“围城”寓意。最明显的,是法国语言学者Pierre-Marie Quitard,他在大仲马之后出版了法文谚语研究著作《法国谚语及其历史、文学与道德研究》,收录了“围城”这个谚语,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在Dufresny的一部喜剧中读到:婚姻这个“国度”很特别,因为外国人想住在这里,居民却想从那里流放。这句尖锐的句子是根据以下阿拉伯谚语组成的:婚姻就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里面的想出去。
Quitard所提到的Dufresny是法国17-18世纪之交的戏剧家,比大仲马还要早。从这些证据看,“围城”一语的确是阿拉伯谚语,而且是一个伊斯兰谚语。不过,即便不是钱锺书及其《围城》把“围城”谚语带到中国,也无碍于《围城》的伟大。《围城》以一部杰出的汉语小说的虚构,使“围城”这个意象的寓意变得更加丰富辽远。(摘自《新文学史料》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