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巍著 中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作者曾长期担任并购行业协会负责人,在各大商学院主讲并购相关课程,对于企业并购的战略、定价、融资、操作和整合均有独到的见解和逻辑。特别对于当代中国并购史上的重大并购事件、重要并购人物与重要并购观念等都有具体的看法,多次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西方学者对于企业并购交易的研究基本上以美国为例。美国并购业的大佬布鲁斯·瓦瑟斯坦专门写过一本《大交易》,大体将美国百年来的并购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我在布鲁斯·瓦瑟斯坦划分的四个阶段基础上,加入“战略并购”来表达20世纪末的全球并购交易。
“横向并购”浪潮(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有组织的管理体系拥有更强的能力来支配生产要素资源。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坊并入企业,企业聚成集团,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并购活动。3000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横向并购导致以商品为中心的行业垄断成为首次浪潮的典型表征。
简单地讲,横向并购就是合并同类项。例如,20世纪初,由五家烟厂合并而成的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美国烟草产量80%;国际收割机公司和普曼客车公司分别控制美国机车行业和客车行业85%的市场;美国炼糖公司更是拥有美国全部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并购领袖人物的产生,如铁路业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钢铁业的A.卡内基、石油业的J. D.洛克菲勒等。
“纵向并购”浪潮(20世纪30年代)
据统计,在1926-1930年,大约4600家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并购活动,纷纷在其产品的上下游工序、其市场的左邻右居上做并购文章。全美国大约200家公司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5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寡头垄断”经济。
而且,金融界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对于这次浪潮贡献尤殊。60%的企业并购是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的。或者是上市收购,或者是收购上市,或者是股票交易收购,跨行业的纵向并购促成寡头垄断成为第二次浪潮的表征。
简单来说,纵向并购就是合并上下游。这次浪潮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形成了新的模式,即从简单的股份公司制,变为金字塔的复合股份公司制。
“多元并购”浪潮(20世纪60年代)
罗斯福总统新政的成功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强力推行的管制政策,使企业界自发的扩张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从反托拉斯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对于企业集团在一个行业的垄断地位予以封顶。但是,产业复杂化和管理科学的进展则鼓励职业管理者运用财务与流程管理手段控制企业规模并开拓企业边界。
以福特汽车集团的发展历史为案例,出身于军队的以麦克纳马拉为首的管理专家们不仅可以打赢军事战争,可以统治汽车工业集团,可以驾驭金融界,也可以管理政府。这种信念影响了一大批职业管理者发动一系列的企业并购战争。他们更为关注跨行业的收购,甚至全然不考虑行业之间的商业相关程度。在1968年经济衰退之前,200个大公司事实上控制了美国国民经济的60%,比上一次收购浪潮时高出10个百分点。旨在发挥资本规模经济的多元并购成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但泡沫式并购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68年的经济衰退。
“融资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
整个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使企业家们承受了集团化狂热的恶果。这种集团的金融运作与企业实业经营严重脱节,形成大企业综合征。企业效益低下,经营成本上升,内部官僚林立,缺乏创新动力,甚至集团内部经济利益多元化,互相掣肘。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美国大企业多数进入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冬眠状态。
一批活跃在华尔街的金融专家,洞察时势,针对企业集团的弱点,展开了新一轮攻击。这批号称“金融买家”的人物,收购公司并取得控股权。然后雇用该行业管理专家,以最佳的市场取向和利润平衡点肢解公司,重组公司结构,给予管理者股权,而后监督经营,在获得利润后,将公司售出。1981-1989年,共完成2.2万多起企业并购,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公司都经历了融资并购的洗礼。
“全球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世纪之交时,产生了长达10年的大型并购交易高潮,如石油领域的埃克森和美孚合并、汽车业的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等,都在500亿-1500亿美元的规模,跨行业、跨国家,而且并购速度非常快,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产生了空前规模的行业巨头——一大批“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生态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并购”。
近10年来,并购的主战场转移到高科技、互联网、通信、社交、传媒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上。亚马逊、谷歌、脸书、特斯拉、苹果、微软、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新一代全球公司迅速成为收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