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忆旧谈往

作家文摘 2023年08月25日 ·邹士方·

  1980年我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因编写《北大人才史话》曾两次访问王昆仑先生。

  王昆仑的文字活动侧重于《红楼梦》的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创作。上世纪40年代他在重庆陆续写出《花袭人论》《晴雯之论》等笔调清隽,别具新意的论《红楼梦》人物的文章,在他夫人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上发表。周恩来把刊登这些文章的杂志带到延安,给王昆仑很大鼓舞。他由此开始了《红楼梦》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他与女儿王金陵一起为北方昆曲剧院写了昆曲剧本《晴雯》,这个剧在北京、上海等28个省市演出时,曾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

  那天见到王老,他正在写作,停下来和我们谈话。他比我们想象中的老人似乎年轻些,精神很好,双眸炯炯有神。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频率很快,表情也很丰富,顾盼自如,饶有风趣。就是耳朵听力差一些。

  王老原籍江苏省无锡市。他回忆说:“父亲在清末做过山东某县的县官。辛亥革命后,父亲在河北省当县长,我出生在河北定县。母亲是一个穷书生的女儿,思想十分进步,很早就提倡放脚,反对穿耳朵眼。我的姐姐王兰就是受到母亲的支持成为北京大学中最早的三名女生之一。母亲同秋瑾有过交往,曾在家里为秋瑾寄存过物品。我的革命活动始终受到母亲的支持。”

  王老只读过两年中学,后因病辍学。林琴南是他中学时的老师。1918年(16岁)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法科)。上了两星期课,他感觉困难(因德国教员用德语讲课),就打算改上文科。他向蔡元培校长写了呈文。王老回忆说:“蔡校长把我找来,见我个子小,问我:‘你多大?’我说:‘18岁。’校长说:‘我看不像,你说实话。’我没有办法只好说:‘才16岁,是瞒了岁数报考的。’蔡校长没有怪我,亲切地鼓励我说:‘你年纪虽然不够,但还可以学学看。’……那时我十分喜欢运动,练体操、打乒乓。”

  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浙江省立一中任教。他回忆说:“在南开中学只教了半年国文,教得学校当局不满意。有一次校方找到我说:‘听说您在课堂上讲什么平等、自由之类的,很不适宜。’在南开中学时,曹禺是我的学生。”

  1932年-1933年间他同地下党接触,成为中共秘密党员。抗战时,他受党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这期间,他在武汉结识了做妇幼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曹孟君,同她结为夫妇。

  王老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除从事《红楼梦》研究,作诗和练习书法外,还对盆景艺术有着独特的喜爱。1980年夏天成立的北京盆景协会,邀请他担任了名誉会长。那天为昆老拍照,由于室内光线太暗,照得不理想(见图,中为王昆仑,右为作者)。

  1984年王老的《红楼梦人物论》再版,报社领导委派我去访见他,希望能在报上宣传一下。那天王老不仅题赠我一册《红楼梦人物论》,而且还在我的本子上题了词。不久,我们请作家端木蕻良专门为此书写了一个书评,发表在我主持的《人民政协报》副刊上。由此我结识了端木蕻良先生。王金陵同曹靖华先生女儿曹苏玲是好友,她委托我将王昆老题赠的两册《红楼梦人物论》分送曹氏父女,这样,我又结识了曹靖华先生。

  (摘自8月3日《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