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旅游“最火暑期档”如约而至,古城游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但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见图)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不到两年后,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台基露出地面部分)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黄国翔表示,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修缮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黄国翔在2022年底修建时就发现问题,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并未引起当时负责运营古城的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视,餐厅最终如期开业。
而在天水古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也成为一家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为何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中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的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而该公司所存的商户档案中可以看到,有文保院落的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不符。以“维新堂”为例,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茶社成餐厅。
其实文保院落是能够实现商业化的,毕竟充分活化利用文物,让它融入现代柴米油盐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出时代活力,是保持文物长久生命力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这样的保护理念其前提是“修旧如旧”。保持文化原有风貌在古建筑修缮中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铁律。
8月20日,天水市委、市政府回应称,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将及时通报问题整改情况。 (摘自8月21日《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