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院士一样思考》选载之二

被权威否定之后

作家文摘 2023年08月25日

张聿温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勇于挑战权威

  长期以来,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界,为消除地形对探测效果的干扰,推广了“坐标系转换地形改正”方法。应用地球物理学家、曾任中南大学教授的何继善(见左图)发现,该方法存在很多缺陷,于是创造性地提出“电阻率地形改正”方法。

  何继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报告给学术界的一位权威人士,想请他指正并加以推广。没想到报告很快被退了回来,权威人士写道:“考虑问题方法片面,没有弄清原方法(坐标系转换法)的意思,就加以否定,这种否定是不科学的。”

  当头挨了一棒的何继善,并没有盲目迷信权威的结论,他反复做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证实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是正确无误的。1975年,何继善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得到学术界很多人士的肯定。1978年,“直流电阻率消除干扰异常研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何继善研制成功用于勘探的双频激电仪后,取得了四个省野外勘探成功的先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仍然得不到一些人甚至一些权威的信任。一位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负责人冷冷地说:“同意给你们的仪器做鉴定就已经不错了,我们花了不少钱研制仪器,没有一种是能推广的,我也无法相信你们的仪器真正能用。”

  何继善和同事们不动摇,不放弃,采取撰写文章、办学习班、深入勘探单位做宣传等多种方法,终于使双频激电仪在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10多年来,用它相继找到金、银、锡、铜、铅、锌、钼、锰等矿种,在青海、山东、湖南等省和自治区山区大面积普查找矿中提高工效达50%,节省经费达50%。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郭可信(见中图)的人生信条。

  1946年,郭可信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世界著名冶金学家、美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A.赫特格林教授。A.赫特格林教授到了晚年,沉醉于过去的成就中不思进取,思想的保守令郭可信难以苟同。郭可信开始钻研X 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和这位导师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深。1950年,郭可信终于对A.赫特格林教授勇敢地说出了“我不相信你那一套说法”。作为追求真理的代价,郭可信放弃了在读的学位、三年多的研究成果和固定工资,毅然决然地离开了A.赫特格林教授。

  冲破了思想牢笼的郭可信,张开了科研的翅膀,在合金相及合金钢中的碳化物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谁能想到,30年后的1980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会议决定授予郭可信技术科学荣誉博士学位,当时国际冶金界获此殊荣的不过三人。这也许是对过去他们不公正对待郭可信所做的补偿吧!

  1984年,郭可信和同事们发现了准晶,但是却立即遭到国际知名的学术权威、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鲍林的反对。郭可信对鲍林是非常尊重的,他曾认真学习过鲍林写的有关合金相结构的论文,并称之为“不朽之作”。但是,作为基本的学术良心,郭可信没有迷信和屈服权威,而是大胆地坚持和崇尚真理。针对鲍林的反对意见,他发表了《是准晶,还是孪晶?》的论文,用大量准晶体的发现及其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非周期性特征驳斥了鲍林的观点,并用在急冷锆镍合金中所获得五次孪晶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从另一角度证明五次对称结构是准晶不是孪晶。1993年,郭可信由于在准晶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修正前人义不容辞

  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施雅风(见右图)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受教于李四光,又勇于修正李四光,被传为佳话。

  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地质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80年,施雅风和多位中外同行到庐山,对李四光所说的第四纪冰川沉积的冰川侵蚀地形进行了较仔细的观察。他和多数同行认为,李四光的研究结论对事实存在系统的误解,主要是把泥石流堆积当成了冰川堆积。庐山的气候要达到夏季降雪,积成冰川冰,这在第四纪冰期也是不可能的。他写了《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引发论战。

  为彻底弄清问题,施雅风和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共同申请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了许多单位的志同道合者,于1983-1986 年间南起广西桂林,北至大兴安岭,西至川西螺髻山,对包括庐山在内的近20 个地点进行考察。他们感到,李四光及其学派成员没有机会接触泥石流,也没有机会到西部高山的现代冰川和确切的第四纪冰川考察研究,自然容易把泥石流沉积当作冰川沉积看待,难以确切识别冰川和非冰川现象。考察结束后,施雅风和30多位研究者合作撰著了60万字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专著。1991年,中国科学院授予这部专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施雅风说:“我们后来者的工作条件和对事物见识的广度,比前辈科学家好得多,义不容辞地修正前人的认识,以至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