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傅斯年与英敛之的忘年交

作家文摘 2024年04月02日

  1896年,傅斯年(见左图)出生于山东聊城。他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的第一位状元,后官至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其父傅旭安曾任龙山书院山长。傅旭安有个学生叫侯延塽,侯原本只是个店铺的小伙计,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经傅旭安资助在龙山书院读书三年,考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傅旭安过世后,侯延塽感师恩,决定帮助傅斯年、傅斯岩兄弟。

  1908年,侯延塽离开山东回北京,途经天津时,拜访了好友著名报人英敛之(见右图)。两人闲谈时,侯延塽提到了傅斯年所写的文章,大加赞赏,称其是可造之才。英敛之也是爱才之人,当即表示可以让傅斯年到天津读书,一切由他安排。侯延塽随即返回了聊城,带着12岁的傅斯年来到了天津。

  傅斯年初到天津,就住在英敛之家中。转年年初,傅斯年顺利考入天津府官立中学堂。天津府官立中学堂,创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它是天津近代第一所官办中学,前身为稽古书院。

  傅斯年刚入读天津府官立中学堂时,学校还没有宿舍,他便继续住在英敛之家中。英敛之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他思想开明,支持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大公报》更是以敢骂贪官、不避权贵、善于抨击社会阴暗面著称。当时的天津正值袁世凯推行北洋新政之时,《大公报》以其独特的办报理念开风气之先河。傅斯年在英家住的这段日子,经常与英敛之聊天。英敛之非常欣赏少年傅斯年的才华和勇气。他对时政、历史问题见解独到,对人生更是有着超出这个年龄人的理解与感悟,令英敛之刮目相看。年龄相差三十岁的两个人,竟然成了忘年交。据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回忆,这位仅比他年长三四岁的傅大哥很成熟。当时,傅斯年和英千里交流不多,主要是没什么话题,倒是和他父母很谈得来。后来,即便是傅斯年搬进了宿舍,每到节假日,他也必定要到英敛之家来聊聊天。

  1913年,傅斯年从天津府官立中学堂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就此离开了他生活和学习了四年多的这座城市。他与天津的缘分并没有由此中断,之后的岁月他在《大公报》发表过大量文章,并成为“星期论文”专栏的第一批主笔。(摘自3月22日《今晚报》 张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