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营地,为青少年签名留念
办公桌玻璃板下的来信
1988年11月下旬,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特殊信函,字迹陌生,信封左下角红字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再细看红字的下面,赫然写着“钱学森”三个字。
大名鼎鼎的钱老怎么会给我写信?开启了信封——
周肇基教授:
今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4期见到尊作《中国传统瓶花技艺》一文,深受启示和鼓舞!谨向您表示敬意!
我认为花鸟虫鱼事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所以写过两篇东西提到这件事,现奉上复制件,请审阅指教。
您在这方面的其他著作亦恳请示知,以便学习。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88.11.21
我激动地反复读着这封珍贵的来信,心潮起伏。我立即回信,并找出相关论文一起寄去。我将这封信的原件珍藏,又将复印件放在我的办公桌玻璃板下。从此,我与钱老开始了长达21年的忘年之交。
要求我们“换脑筋”
钱老多次来信谈及农业,称“中国农业历史正在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新时代……这么大的变化也就要求我们‘换脑筋’”。他要求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要为此多出谋划策。
钱老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他说:“从前我是教书的,我教书也得有巧招啊,我讲的要是学生不爱听,我就不算完成任务,我得想法使他们爱听……我从前也有办法,就是看学生表情,看他们发愣了,那大概没听懂,我得换一下,讲得更生动一点。”
钱老对我所从事的花鸟虫鱼学的研究很有兴趣。他多次来信讲到这个问题,反复强调“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应有社会主义的花鸟虫鱼事业”。为了推动这项事业,钱老还与我商量是否需要成立中国花鸟虫鱼协会。
我整理信件时发现,钱老有13封信涉及植物嫁接问题,他再三强调嫁接科学技术在农林园艺业的普及、广泛应用要取得明显的实效。
活着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我记得第一次给钱老回信时,我寄上拙文并恳请他批评指正时,他很快复信,还说:“信及尊作4篇收到,我十分感谢。您自称学生,这我很不敢当;说实话,我对农业技术不在行,应是您的学生。”每次重读这些出人意料的话,我都不禁汗颜。
钱老功勋非凡,多年来一直是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人物,连年荣获国内外至高水平的表彰奖励。我去信表示祝贺,他总是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1994年国庆节后,我去北京开会,与钱老约定10月18日下午3时去钱老寓所会面。开门时,慈祥和蔼的钱老已站在会客室门口,他身穿蓝布中山装,内着灰毛衣,圆口黑布鞋。他操着我熟悉的吴地乡音普通话,思路清晰地侃侃而谈。钱老问了我来京开会的情况、单位的发展变化。他希望我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多出成果。
钱老的家没有豪华、考究的陈设,只有满屋的书香。我没想到一位功勋卓著的国家级领导人、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大家就住在这么普通的房子里。后来我才知道,钱老一家1960年就住进这里,半个世纪没有动过。 (摘自3月17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