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阿诗玛》作者

作家文摘 2024年04月02日

  1978年7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到昆明考察工作,并在昆明观看封存了14年的电影《阿诗玛》。陈荒煤写下了他闲置10年之后再次复出工作的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阿诗玛,你在哪里?》。

  12月27日,在庆祝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六周年举行的酒会上公映了电影《阿诗玛》,学术界掀起探寻《阿诗玛》诞生起源的热潮。

  几十位专家学者投入原始资料搜集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共发掘收编41份《阿诗玛》原始资料(见图)。在这些资料中,频繁出现一个从未被提及的女人名字:朱虹。原来朱虹是《阿诗玛》章节中第四、五、六、十一、十四章的原作者。

  云南人民出版社经查,朱虹曾经在其单位工作,于是,派出文艺部编辑刘宇、木德高两位同志寻找朱虹。

  朱虹是大理人,生于1927年。她的父亲朱天涛是南京国民党军需学校教官,后供职于南京总统府军需处。1944年,朱虹的父亲死在了前往贺兰山运送抗战军需物资的途中,朱虹一家断了生活来源。于是,高中毕业的朱虹前往祥云县一中任教。1947年,朱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八支队。1950年2月1日,朱虹随主力部队进驻昆明,被分派到省文工团。1953年1月,朱虹被派往路南石林圭山工作组,参与搜集整理创作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工作完成,朱虹被调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

  1954年,负责出版社政审工作的干部名叫曹汉骥。他原是西南军区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一名通讯员,在工作中他认识了朱虹,后来成为了朱虹的丈夫。

  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朱虹和曹汉骥被下放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黎明农场劳动。对于朱虹和曹汉骥,景东县给予了较好的安排,朱虹当了县一中高中老师。

  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负责寻找朱虹的刘宇和木德高,终于寻找到朱虹的家里。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来了解当年朱虹搜集整理创作《阿诗玛》的详细情况。

  正在清洗土豆的朱虹听了,激动得手里的土豆掉落在水中,泥泞溅在她堆满皱褶却突然放光的脸上。

  朱虹讲述《阿诗玛》采风的情况时说,采风的首站是石林圭山小团田,当年朱虹走到村口,听到有人在唱山歌,朱虹怔在村口。当她听到“15岁的姑娘,人家来说你不给,20岁的姑娘,要嫁也嫁不掉”这句歌词时,突然感怀身世:自己也是一个25岁的老姑娘了。尤其歌词末尾那句“伤心一辈子的还是我”,更是字字碎心。

  寻着歌声,朱虹结识了唱歌的彝族姑娘阿茶。从阿茶口中得知,她歌中唱的正是阿诗玛。1953年7月,朱虹带着搜集整理和创作的作品离开圭山,彝族姑娘阿茶翻山越岭追着相送,一路哭喊着:“阿姐你要回家来啊!”朱虹说,那份情谊,已超越血缘亲情,使她产生了一定要完成这部作品的激情与冲动。终于,1953年10月,撒尼人叙事长诗首发于《西南文艺》,朱虹的名字列于主创作者之一。

  听完朱虹讲述,刘宇说,因为历史的原因,后来再版的《阿诗玛》把你的作者署名删除了……

  2018年年末,92岁的朱虹走完了一生。  (摘自2月3日《云南日报》  曹力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