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颠覆性”的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正式以官方文件形式确立下来。近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2023年开启的院士增选与退出机制相关改革措施。
以前,每位院士可推荐三名候选人,改革后只能推荐一位候选人。对65岁以下候选人,过去需要三位院士联合提名才能入选,现在只需一位来自本学部或专业相近的院士即可。
一位“双一流”高校的理科院士分析,过去有三票时,存在凑名额的情况,可能出现一定利益交换,院士推荐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当人们手中只有珍贵的一票时,肯定会精挑细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认为,这项改革会倒逼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更加慎重做出选择,确保推荐的候选人是领域内最杰出的人选。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推荐的含金量和公正性,减少可能存在的“圈子文化”和互相投票的现象。
依据两院章程,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最为颠覆性的变化是引入了外部同行评价机制,这打破了多年来以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的根本格局,不再是单纯的“院士评院士”。
记者从多位受访院士处了解到,参评的外部同行以长江学者、“杰青”为主,也有部分海外华人学者,每个学部会按照不同专业领域来分组组织外部专家,每组几十人,评审时采取封闭式管理,专家需要独自评审材料和投票,监管严格,三餐饮食都是送饭上门。而且,评审投票的时间总体上被大幅压缩。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解释,这既扩大了评审的范围,提高了评审的客观性,也增加了候选人的寻租成本与难度,“能有效减少过去‘跑院士’‘打招呼’等不端行为”。
也有观点认为,引入外部同行专家后,评选的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采访中,有院士提出了三点关切:其一,适当的讨论和碰撞。“如果讨论时间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选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其二,如果同一个方向或一个单位的候选人较多,并且都很有实力,可能会造成票数分散。第三,采用外部大同行专家投票机制,对一些冷门领域不利。
前述理科院士发现,新一轮院士增选方案公布后不久,面向青年学者的大会和学术活动就愈发频繁。“大家对长江学者、‘杰青’有谁都很清楚,所以某些潜在的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始对特定群体发力,在年轻群体中造势。”
在他看来,每次院士制度改革后的结果就是一面镜子。改革的根本,不仅在于改变制度本身,更要改善现有的科研与学术生态,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本轮改革中,在“劝退制度”基础上,两院首次在院士增选中新增“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严厉的惩罚机制:对实施说情打招呼的候选人,一经查实,永久取消其参选资格;如已当选,则按程序取消其院士称号。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8期 霍思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