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路上,

不一样的“红色情书”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9日 ·王 龙·

  陈毅安与李志强

  志强,我知道你在担心,不希望我打仗,可是革命不打仗又算什么革命呢?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个笑话了。你的学生将来没有爱人吗?假若他的爱人死死不让他去流血,那中国就无可救药了。

  这是一位普通女性珍藏的家书。从恋爱到结婚的七年多里,她和爱人只见过三次面,书信成为他们互诉衷肠的爱情纽带。这些激情燃烧的家书共有54封,大多来自烽火连天的前线战场,来自戎马倥偬的革命征途,每一行文字都那么率真温馨,每一封信都激荡着浪漫深情。

  1931年3月的一天,又一次漫长等待后,李志强终于接到久违的家书。她小心翼翼地拆开来信,竟然只有两张空白的信纸——那一瞬间,李志强五内俱焚,不禁失声恸哭……原来,这是丈夫的一个生死约定:“如果哪一天你收到一封我突然寄来的信,里面没有写任何字,我有可能已经牺牲了……”

  李志强和丈夫一生的爱情誓约,就定格在第55封片言不见的家书。这封“无字书”的主人,就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将领、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陈毅安。

  共和国第九烈士

  在风云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陈毅安牺牲时年仅25岁,短暂的一生如同划过天际的流星。但他既是革命军中敢打敢冲的“猛张飞”,也是多谋善断的“智多星”。

  毛泽东于1928年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写下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记录了陈毅安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指挥红军创造的传奇战绩。他的革命生涯虽然短暂,却建立了载入史册的赫赫功勋。1951年,在毛泽东亲笔签发的首批革命烈士家属光荣纪念证中,陈毅安的证书为第九号,由此他也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

  1905年,陈毅安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他从小家境贫寒,依靠陈氏家族的“学田”供养才读完了小学。

  1920年7月,陈毅安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与王尔琢、何长工等人成为同学,并在长沙结识了毛泽东。1922年,陈毅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受党组织选派,1926年1月,陈毅安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他拒绝了在军队中当官发财最好走的那条路,却奔向了革命战斗的第一线。1927年仲夏,大革命失败,形势陡然逆转,他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到达井冈山,跟随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语成谶

  1923年暑假,正在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陈毅安拜访老师邹先生,遇上了师母的外甥女——18岁的李志强。初次见面,两人就情有独钟。当年中秋,由师母做媒,陈毅安与李志强定下终身大事。本着“先立业,后成家”的精神,他们一再推迟婚期。1929年10月,趁着陈毅安返乡养伤的机会,这对痴心不改的恋人终于喜结良缘。

  新婚才九个月,彭德怀派来联络员通知陈毅安尽快归队。1930年6月,陈毅安奉命担任红八军第一纵队纵队长,兼任战役前敌总指挥,配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离家前的最后一个夜晚,他和妻子约定:如果收到一封我托人寄来的信,而里面没有写任何字,那么有可能我已经牺牲。

  一语成谶。在惨烈的长沙战役中,文质彬彬的陈毅安如同长坂坡上的赵子龙,在枪林弹雨中杀了个“三进三出”。1930年8月7日凌晨,指挥部队掩护同志撤退时,陈毅安腰部连中四弹,不幸牺牲。

  闻讯赶来的彭德怀悲痛莫名。整理遗物时,从陈毅安军装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沾满血迹的照片——那是他和爱妻的合影。六年后,彭德怀将这张残损的照片寄还给了李志强。这位坚强的女性此后终身再未改嫁。

  “把眼睛看远点”

  在写给李志强的54封信中,有青年男女恋爱中的绵绵情话,更有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一再要爱人“把眼睛看远点”,要懂得革命战争的深远意义。在一封信中,他激情万丈地剖白心迹:

  最亲爱的妹妹:你不要畏难吧!十八层地狱底下的中国,今日也得见晴天白日了。……一钱不值的我们,也要做起天下的主人了。

  1927年10月3日,文家市会师后,陈毅安跟随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工农革命军此时刚刚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前委决定缩师为团,陈毅安的职位由师部军需处处长改为连级干部——连降了两级。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他写给李志强的四封信中,全然看不到半点消沉萎靡,只有火热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彭德怀后来也感慨说,他这位老部下是一位真正的革命乐观主义者。

  “我希望你要做我的一个同志”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陈毅安和李志强原本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1923年夏,陈毅安与李志强订婚时,一个是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高材生,一个是偏居乡村的农家女子。

  然而,两人地位的差距,并没有成为爱情的阻碍。其中的答案,就在陈毅安最早写给李志强的七封信中,在于他对爱情与婚姻的“自我设计”。订婚之初,陈毅安就认为爱情的基础必须有共同的人生观,一直循循善诱地引导恋人:

  我希望你要做我的一个同志,才可算是我真正的爱人。

  他不但不轻视身居乡下的李志强,还不断写信鼓励她大胆走出家门,走出农村,去省城长沙求学。早在1923年7月,陈毅安写道:

  第一女师在寅(阴)历十八招考,为妹求学之好机会。你能如时前往投考否?

  为此,他不惜使出“激将法”:如果这次你不敢去应考,那就不如把你的大名“志强”改为“志弱”吧!

  1925年,李志强冲破重重阻挠,考上了湖南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即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时校长为徐特立,“稻田”为长沙地名“古稻田”——编者注)。李志强发奋读书,还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自从1926年陈毅安考入黄埔军校,李志强对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放心不下,生怕爱人感情不专一,受到诱惑。针对李志强流露的担忧情绪,陈毅安的表白俏皮而可爱:

  我时常看见成群结队的女学生,但是我的心动也不动,反当还怕她们。

  陈毅安的一片痴情,让爱人心有灵犀,珍爱一生。在1926年3月7日的一封信中,陈毅安第一句说:

  前次寄你的相盒及钱,你都收到没有?

  这是他1925年抵达广州后,特意着西装照的一张相片,并嵌在一个夹金相盒的右面,寄给心上人。李志强收到礼物十分感动,也把自己的一张相片镶嵌在相盒的左面。从此,她白天把它挂在胸前,晚上放在枕边。直到1983年李志强溘然长逝,她也一直携带着这个相盒。   (摘自《同舟共进》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