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王震(左)在红星垦殖场与农民交谈
王震是开国上将,担任过新中国首任农垦部长等重要职位。1969年10月,王震和邓小平、陈云等一道被疏散到江西,王震被安排到红星垦殖场(今抚州市东乡区红星镇)。王震在红星期间,依然保留中央委员身份,但他没有“官威”“官样”。他甫到红星,就对大家说:“从今后,不要叫我部长,叫老王,叫王胡子都行。”他还常对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做官当老爷。”
王震在红星一般是乡村农民的打扮,喜欢穿布鞋。冬天,一件对襟中式棉袄。夏日,多着对襟白衬衫。春秋两季,穿或灰或蓝的中山装。一次,他的一件衬衫的袖口破了,场干部严章林看不过去,劝他换一件。王震瞪了他一眼,说:“换什么,好好的。”严章林没有办法,只好给他裁掉一截,弄成了一长一短的拐子袖。他穿在身上说:“这下好,我可以上台演戏!”哈哈大笑几声,把严章林也逗乐了。结果,另一只袖口也只得剪去,长袖改为短袖。
只要王震在家,他那间卧室兼办公室的房间里,总是人来人往。每次来人,王震一律用大壶热水招待。一次,工作人员朱兰贤说:“人家来客都要用小杯临时泡茶。”王震大笑:“自己人嘛,没有必要。我们这样做,既不会浪费茶叶,大家也方便,何必摆那号阔气。告诉你,过去我们国务院开会,茶叶放在桌上,谁要谁泡,一把茶叶留下五分钱,我们现在还不收钱嘛。”
王震出行,要么步行,要么乘坐一辆省里配给他的陈旧华沙小轿车。后来,因为这辆小轿车老出故障,维修成本高,就从北京调了辆用了10多年的吉普车。王震乘坐这辆车走遍了红星的每个角落。有一次,王震在路边看见一堆牛粪,停车却步,小心翼翼地把它捧撒到田里去,然后洗洗手、抹抹脚才走开。司机开玩笑说:“天下奇闻,坐小车的人捧大粪。”王震说:“这是顺便,肥料是粮食的粮食,作田的人哪能怕脏呢?”
王震是举家南下来到江西的。他把母亲和老伴安顿在抚州地区干休所居住,自己只身一人到红星,全身心扑在生产事业中,很少过问家事。有一次,老伴王季青打电话来红星找王震。王震外出检查生产去了。隔了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再三追问,才得知王震家中没了米。原来,王震经常邀请红星的同志在抚州家中吃饭,而他们就那么点粮食定量,怎么够开销?在家无隔夜粮的情况下,还是王兴(王若飞烈士之子)托自己的朋友从红星买了点米去。
1970年夏天,王震领导红星大力发展养殖业,可猪舍不足,简易猪栏的材料更是严重缺乏。王震想尽办法寻找建材。后来,王震甚至把抚州家门口的一个凉棚也拆了运到红星来。当时有人说:“王老,这凉棚夏能遮阳,冬能挡风雨。眼前大热天的……王季青同志年岁也大,需要这个。再说,这凉棚的几根竹子也解决不了大问题,还是不拆吧?”王震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老伴是会支持拆的,作用是不大,有一根是一根。”
王震对自己很苛刻,但是对红星却很慷慨。他将自己一件心爱的毛衣送给了场领导徐文甫,把一座微型自动闹钟转送给了红星畜牧师李汝庆,把一些器械送给了红星医院。后来,王震还把一架价值不菲的录像机赠送给了红星。
王震离开江西后,红星人民曾多次去看望他。有时出于对老部长的爱戴和敬意,会捎点东西给他。王震收下后,照价付钱。1981年春,王震在红星带领红星人民栽种的茶树又吐新绿了。“喝茶不忘栽茶人”,场领导以“红星人”的名义,精心挑选了一点上等茶叶,给远在北京的王震寄去,以表达红星人对他的一片思念之情。王震收到茶叶后,立即带病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因为我是红星的一位职工,红星就是我的家。我爱红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的心和红星息息相连……我人虽在北京,但我的心常常在想红星。”他还特地寄了24块钱,一再表示感谢。(摘自《百年潮》2024年第12期 曾辉付 施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