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赏宝”爆火背后

作家文摘 2024年12月31日

  伴随一系列火爆数据和风靡全网的网络语,“听泉赏宝”成为2024年爆火的短视频博主。

  他因何爆火?除了较高的古钱币鉴赏水平、迎合年轻人需求的直播语言等直播技巧,在短视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直播赏宝或鉴宝博主为买卖双方以及所有文物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藏品真伪甚至市场价值的途径。

  鉴定缺失导致犯罪频发

  在听泉直播间,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细思极恐的情况并不少见。藏友很有经济实力,家里的“宝贝”足够开一家博物馆,但很多藏品看起来都和真正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惊人相似,甚至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藏友很可能是被骗了。这种珍贵藏品存世量非常稀少,有些甚至是孤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目前文物市场上甚至是多发的。他记得,2005年《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天价后,国内文物市场迅速出现了成百上千件高仿制品。

  “应该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或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运行的文物鉴定服务体系。”崔剑锋称,这一体系对遏制文物犯罪会很有帮助。假如购买者能及时找到权威专家对文物真假进行判断,那么损失肯定会小得多,因为很多仿品在行家眼里可以说是“一眼假”。

  深耕文物市场十几年、藏品堆满几个屋子的古玩专家南总(化名)说,文物鉴定的可信性或权威性,对遏制这种大额的文物诈骗非常关键。事实上,被骗者往往是有一定的甚至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接触高端文物的实践经验。“博物馆等官方文物鉴定机构当然是权威的,但他们很少对市场提供文物鉴定服务。”南总说。

  鉴定渠道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民间文物收藏主要线下鉴定渠道包括官方文博机构的公益鉴定、部分鉴定公司或者通过个人关系聘请鉴定专家等。

  “在我国,官方文博机构的公益鉴定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但是目前开展的次数比较有限,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崔剑锋表示,其他的鉴定渠道,则有些良莠不齐,部分鉴定公司,包括一些以某种先进技术为噱头的公司,甚至出现缴费即可给正面鉴定的情况,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围绕文物鉴定制造骗局,比如以上拍卖会为诱饵收取鉴定费等。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各地文物鉴定资源不均衡。参加北京古玩城的一次公益鉴定活动的一位藏友说,在老家类似的公益鉴定活动很少,而且专家不如北京的权威。尽管有多件藏品在现场被专家判否,但他仍认为这次鉴定很正规、靠谱。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能让所有人信服。”出生于收藏世家、从事文玩收藏投资已有30多年的薄维直言,目前市场上的文物鉴定主要基于“眼学”,由于主观性和经验局限性,不同行家之间会出现分歧。

  建立文物鉴定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参与文物市场的热情空前。”崔剑锋说,这也是文物犯罪屡禁不止,虚假鉴定机构层出不穷的原因。建立一个权威可信、民众可及的文物鉴定体系对规范文物市场,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目前,国家文物局有21个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上海、山东等省市已经成立相关机构,逐步面向民间收藏文物开展公益鉴定咨询业务。

  南总认为,官方文物鉴定机构具有丰富的鉴定经验以及专业的鉴定仪器等,其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在重要区域建设文物鉴定中心,将部分官方资源向市场和民间开放,对提升市场的文物鉴定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起到规范文物市场的作用。

  “伪专家组成的鉴定机构给收藏爱好者带来极大风险。”薄维认为,整治文物市场乱象,需要权威机构和媒体的介入,既要帮助他们识别真伪,也要向公众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行业环境。

  “在我国未来的文物鉴定体系中,科技鉴定应该会发挥关键作用。”崔剑锋说。事实上,目前,在文物鉴定领域,科技已经成为“眼学”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考古文物、涉案文物鉴定等领域,科技手段得到了大量使用,而且效果很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应用有限。

  “科技鉴定和专家的‘眼学’鉴定缺一不可。”南总认为,科学仪器能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在当今时代更有说服力。但是,文物鉴定领域确实仍存在科技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成分检测可以确定玉石的种类,但要确定玉石上雕刻的朝代,则往往只能求助于专家。   (摘自12月26日《科技日报》 胡定坤 龚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