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哪吒闹海同样燃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25日 ·李文慧·

  哪吒一直是中国古典神话中最具精神张力的文化IP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它便经常出现在动画作品中,构筑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其中,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美影”)出品的《哪吒闹海》(见图)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78年5月,为迎接新中国即将到来的30岁生日,上美影汇集当时最顶尖的动画创作团队,启动了《哪吒闹海》项目。是跟着原著走、力求展现全貌,还是只选择主要情节进行加工整理,抑或是增加商周历史背景、跳出单纯仙家斗法之列?经过反复推敲与思考,编剧王树忱提出“生、死、活、闹”四个字,以哪吒与龙王之间的斗争为主线,保留原著中因闹海引起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了“出世-闹海-自刎-再生-复仇”五个桥段。

  改编后的剧本里,哪吒自由叛逆、勇敢正义,从小儿玩闹,误杀夜叉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到为救百姓悲愤自刎,再到恩师太乙真人用莲藕荷叶助其重生,扫平妖孽。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有血有肉。尤其是哪吒引剑自刎的场景,更是将全片推向高潮。这段情节由动画大师常光希创作,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回避了血腥内容,特别设计出哪吒反手握剑、背过身去自刎的动作。滴血的剑刃、隐忍的泪水与孤廖的背影,都让观众心痛不已,也造就了《哪吒闹海》中最为经典的一幕。

  对于整体的艺术处理,导演们则提出另外四个字:“奇、绝、壮、美。”著名国画家张仃负责设计哪吒形象,他先是参考了敦煌、永乐宫等壁画以及大量民间门神画,之后又到沿海渔村体验生活、观察孩童戏水的姿态,最终设计出无邪脱俗、灵气逼人的“初代哪吒”。

  在场景绘制过程中,由于海水戏份占比较大,为更好地表现千变万化又气势磅礴的海波浪花,创作团队翻阅大量古籍画卷,最后在南宋马远的《水图卷》“层波叠浪”中找到了答案。“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他们先是用折叠纸将其中每一个水浪的样子都画下来作为参考,再将水的造型动画化,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画法后,大家便统一按照这个风格来绘制。

  此外,因为影片中涉及许多海洋生物,团队还前往青岛水族馆和海洋研究所寻找素材。据担任原画设计的林文肖回忆,当时,谁都没见过活的乌贼,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和运动规律,她在水族馆泡了很长时间,观察乌贼的收放姿态,画了大量的动态速写。

  《哪吒闹海》让全球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60分钟的影片,制作耗时1年零3个月,在没有任何现代特技、电脑和数字技术的年代,主创团队凭借手工一帧一帧绘制了超过5.8万幅图片。也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才使其成为历久不衰的传奇。     (摘自2月14日《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