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传奇李兆基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21日

  3月17日,据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发布消息称,香港地产富豪、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见图)安详辞世,享寿97岁。李兆基的一生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

  6岁进金铺

  李兆基出生于1928年,是广东顺德人。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被港人称为“四叔”。李父是个商人,经营着两间门店,主营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李兆基6岁就被安排进家里的金铺开始学做生意了。12岁时,他已熟练掌握看金、化金、熔金的本领。15岁时,父亲因长驻广州湾做生意,于是将顺德的“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都交予李兆基掌管。小小年纪的他,是当时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

  一次,李兆基发现店里请来的炼金师傅在悄悄“偷金”,于是赶紧报告父亲,而父亲却要他打住话题,因为师傅掌握了核心技术,得罪不起。转过身,李兆基开始和炼金师傅套近乎,暗地里学会他的手艺。当炼金师傅又伸手,他决定不再沉默。炼金师果然以不干了要挟他,他则大方地说,这样最好,反正你会的我已经都会。

  直到今天,李兆基也总是和向他请教生意经的人强调,如果不是做董事长、当甩手掌柜,而是做总经理、当CEO,你自己一定要非常懂你做的这门事,而且掌握里面核心的东西。

  带着1000块钱只身赴港

  1948年,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一人来到香港打拼,依旧选择了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1949年前后,外汇兑换和黄金买卖业务格外兴隆,李兆基由此赢得了第一桶金。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工商业和进出口贸易逐渐复苏发展,李兆基转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顺风顺水。

  随着香港的稳定与繁荣,香港人口也急剧增长,住房需求急剧上升。李兆基决定进驻地产市场。1958年,30岁的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得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另起炉灶,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郭得胜任集团主席,李兆基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图纸设计、买地、销售,李兆基全部负责。他还创造出一个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按揭)的办法建楼卖楼。很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

  从首富到股神

  新鸿基慢慢做大做强,在1972年成功上市。李兆基拿着公司派发的5000万港元资产,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1981年,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10亿港币。1988年,李兆基通过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等操作,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地盘,而且质优价廉。这主要在于李兆基有两大法宝。第一是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当年,港府征收新界的农用地作发展用途,先用换地权益书向农民们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其交换。李兆基就以现金购入他们持有的换地权益书。第二种购地办法,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旧楼改建。

  随着恒基地产的迅速发展,李兆基于1996、1997连续两年拿下亚洲首富宝座。

  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将精力转向了资本市场。早在1990年代初,李兆基买下了日本债券,成功令资金翻一番。后来他又将赚到的两份资金,再投资来港上市的国企。进入21世纪后,国企纷纷开始上市,李兆基又大赚了一笔。

  2007年6月,李兆基呼吁投资者在恒生指数达22000点便要“小心点”,减持手上的股票。果然,到了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7年10月,李兆基建议投资者抛售美国和日本股票,加注中资股票,并预测2008年恒指能突破30000点。11月初这一预测提前完成目标。由此,李兆基“亚洲股神”的名声鹊起。

  20世纪80年代,李兆基开始将目光瞄准大陆市场,他首先投资参与了广东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的项目,之后又完成了以耗资33亿人民币的北京恒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投资项目。此外,李兆基曾于2009年分别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捐赠2亿元人民币。  (综合自3月17日上游新闻、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