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的“树叶训令”

作家文摘 2025年07月04日

  自1941年起,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2年春天,华北地区遭遇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晋察冀边区的经济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树叶成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口粮。部队同样出现粮食不足的困境。战士们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是几个二三两重的树叶饼,吃不饱就多喝点野菜汤。

  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发现,战士们年轻力壮、手脚灵活,爬树摘叶比老百姓摘得快、摘得多。这样下去老百姓怎么办?为此,他向聂荣臻(见图)汇报了自己的担忧。

  聂荣臻随即命军区政治部下发训令,“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处采摘树叶充饥”,部队所有伙食单位,一律不准采摘杨叶、榆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这些东西要全部留给驻地群众。

  “树叶训令”以布告形式张贴在村庄周围。村民内心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大家应携手共渡难关。更有一些群众找到聂荣臻,恳切地希望他收回训令,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记载着当时的情景:

  广大群众得知这个训令后,很激动。他们找到军区,找到边区政府,找到我,要求收回训令,说得十分恳切。群众说,抗战以前,我们穷人没有吃树叶的权利,因为山上的树,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不准穷人捋树叶。八路军来了,实行了减租减息,穷人才能上山捋树叶了。可是眼下闹饥荒,为我们争得民主权利的八路军,自己却不能上山捋树叶,这怎么行呢!我向群众解释我军的纪律,同时告诉他们,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

  晋察冀军区的机关、部队在严格执行训令的同时,积极制定节约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要节约一至二两粮食,仅1942年,各部队就节约出14万斤粮食,这批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救济受灾的老百姓。除了节约,边区军民还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军队内部,各级领导与战士同甘共苦,各级干部带头参加生产自救,军政首长亲自管理伙食。聂荣臻在大生产运动中也不甘落后,除了参加军区机关集体组织的生产任务外,还和警卫员、通讯员一起养了一群羊。遇到病号或身体虚弱的同志需要加强营养的,羊奶就是最好的营养品。分区和部队的同志来军区开会,聂荣臻常用羊奶招待他们,并建议他们把养羊的办法推广到冀西山区,“但是,要注意,要把羊群看管好,不要啃老百姓的庄稼”。

  1942年的困难是空前严重的,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到后来,许多部队已能做到不用买菜,每人每日平均可以吃到三钱盐、两钱油,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摘自6月9日《北京日报》 曹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