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在山东为官时与袁枚还不认识,人们误传袁枚不幸落马摔死了,郑板桥听到消息十分悲伤,还为他哭了一场。等到相见,郑板桥说全天下算得上人才的也就只有几人,言下之意,认为自己和袁枚是天下少有之才。郑板桥一向孤傲,这种话他说得出口。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倚虹园集会,袁枚第一次见到了郑板桥,那时郑板桥71岁,袁枚48岁,可谓相见恨晚。袁枚写了一首诗献给郑板桥,诗名就叫《投郑板桥明府》: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郑板桥当过县令,所以袁枚尊称其为明府。袁枚赞赏郑板桥拥有诗书画“三绝”,此次群英聚会于扬州的邗江,实属机遇难得,自己终于可以有幸得到先生的赐教,很是高兴。接着袁枚捎带上自己吹捧起两人的才情:我们相见恨晚,见面时都已“双鬓短”,我们的才能非同一般,以至于与之相比,九州之地都显得不够宽广。接着袁枚继续夸郑板桥,说我们现在应卢见曾的红桥修禊之邀,大家畅所欲言、各显风流,窗外寒风凛冽,屋里灯火通明,这让我联想到你曾在山左(即山东)担任县令时的艰难处境,你的官声很好,生活俭朴,令人尊敬。最后袁枚借用有人误传苏轼在黄州去世,在汴京的范镇听说后大哭一场这一典故,感激郑板桥对自己的一往情深。
郑板桥也马上赋诗一首,袁枚比他小,诗名用“投”,有投就有报,郑板桥是老大哥,诗名用的是《赠袁枚》: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首先说天下的文人骚客,就像晨星一样光彩夺目,也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独,错落分布于五湖四海,言下之意,与袁枚相见恨晚。接着称赞袁枚的文采,就像春华秋实,既有华丽的文辞,也有发人深省的内涵;虽经历宦途沉浮、人生坎坷,却更坚韧顽强和出类拔萃,就像历尽风雨摧残的翠竹,气节高尚。你袁枚有奇才,有你这样的朋友,精神生活一点也不会贫乏。最后,郑板桥也借用了春秋时期“弥子分桃”的典故(相传卫灵公的男宠弥子在园中摘了一个桃子吃,他吃了一半,觉得味道不错,就将剩下的一半递给卫灵公,旁边的侍卫看了都目瞪口呆)。借此表达:有你这么一个有才情的朋友,我还需要再找有才情的人吗?
初次相见,两人惺惺相惜,这再正常不过,但是他们之间也不是只有吹捧,互指对方不足也让后人难以理解。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九·七四就说:
板桥深于时文,工画,诗非所长。佳句云:“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五更上马披风露,晓月随人出树林。”“奴藏去志神先沮,鹤有饥容羽不修。”皆可诵也。
说写诗虽不是郑板桥的强项,但他的诗里仍有不少佳句。有人认为这个评价是袁枚在故意贬低郑板桥,其实不然,现在学术界就不觉得郑板桥的诗有多么高的成就,袁枚只是说了大实话。
郑板桥听说袁枚如此评价自己,当然也不是特别舒服,对此他曾在跟朋友伊福纳的信中作了回应:
至谓板桥不会作诗,我不愿辩;若云深于时文,一深字谈何容易,则我岂敢当之……板桥何人,而能领此一深字乎,袁枚之言,雅不愿闻。
言语之间,有些许不快,但反应不是太大。
郑板桥欣赏袁枚不假,但当他读了袁枚的《子不语》,觉得不对自己的胃口,也直接开骂,在《寄杭大宗》中说:
余展而观之,一卷未终,恶心欲呕,头脑昏昏然,肚复亨亨然,隔宿之饭,几至夺喉而出。是何恶札,害人至于如是!深悔当时未暇辨别,遽展其卷,孟浪,孟浪……以我猜想,袁枚近来不是患了失心,定是害成痴病。
郑板桥是很率真的人,他欣赏袁枚是真,但欣赏一个人不等于肯定他的所有,袁枚的《子不语》讲各种道听途说的鬼故事,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这是袁枚的另一种表达形式,郑板桥不欣赏,这也很正常,直接批判,这才是率真的郑板桥本尊。袁枚通过卢见曾的平台,进一步彰显了文名,两人最后交恶,令人扼腕。(摘自林卫辉著《袁枚的讲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