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一年高中,感觉自己越来越适应了。”福建省厦门市一所新开办高中的思政课教师陈楠说。陈楠以前是一名初中思政教师。
近日,“小学老师教高中”话题备受社会关注,小学教师在面临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安置流动,关乎数百万人的工作和生活。但这不是一个新情况。陈楠所在的厦门市,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从小学、初中遴选高中教师。我国学龄人口正经历“排浪式”变化,由此带来小学教师富余、初高中教师紧缺,跨学段任教不失为调剂余缺的办法。
教师资源结构性变化
随着出生人口变化,我国各级教育学生人数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学前及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已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达峰。2016年-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意味着小学适龄人口将继续减少。如果生师比标准不变,小学教师面临总量富余。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小学专任教师659.01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这说明退出教师岗位的人数已经超过新任教的人数。
“就在2023年之前,小学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小学教师缺口紧张,我们还在费尽心思补充教师。”山东省某地级市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现在,终于不用在开学前急着给小学找教师、找教室、找校址了,但又开始发愁教师总量富余,没有补充高学历、高素质小学教师的空间了。“
与此同时,初中、高中学龄人口还在迎峰度峰。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初中在校生538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42.47万人;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比上年增加118.65万人。有专家测算,全国初中及高中学龄人口峰值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9年出现。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6.57万、8.7万人,且生师比都有所扩大。这说明,初高中需要且正在补充教师,已补充的教师可能还未能完全匹配增加的学生。
“初高中学生达峰后,生源会出现下降,如果大量招聘新教师,届时初高中教师面临富余的情况可能更大。”上述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由于前几年大量招聘新教师,有的地方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年轻教师占比相对较高。正是因为不同学段间的生源和师资变化,跨学段任教成为一个灵活、可行的师资配置办法。
跨学段任教的难度
2025年8月,福建省长汀县教育局发布公告,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基本条件包括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具有遴选岗位相对应学段学科的教师资格证,近3学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
另外,据媒体报道,在山东省临沂市,在秋季学期开学前,有的小学教师接到了参加高中教师选拔的通知。
“但从初中到高中,难度还是有的。比如思政课是高考科目,学生应试、提分的需求更强,高中生年龄更大、思想更成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高。”陈楠表示。
小学教师教初高中,还需要符合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规定。“目前,教师跨学段跨学科资格互认渠道尚未打通,教师资格证按照学段和学科严格分级,持证教师只能在对应学段或学科任教,跨学段和跨学科转岗没有自动通道。”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说,“小学教师调配至中学需重新考教师资格证或二次培训后上岗。”
教师跨学段任教能力培养也较困难。刘善槐表示,多数教师在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中仅接受某一学段或学科的系统训练,缺少对其他学段或学科核心概念、方法与教学范式的深入理解,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整合应用。
打通师资跨学段调配通道
在重庆谢家湾学校,道德与法治、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等学科,教师同时担任小学部、初中部教师,以此增强学科知识的纵向整合。重庆谢家湾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教师具备跨学段任教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不少,但很多学校仍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只是“小学+初中”,在教师招聘和师资配置上也将小学和初中进行区分。在北京等地,则在进一步探索新型集团化办学,小学生直升初中,初中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衔接机制绕过中考升入集团内高中,教育集团的校长和教师也可以构建连续培养体系。
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这类贯通式培养机制,有助于打破教师使用的学段限制。
刘善槐还认为,可建立教师“低聘高招”的聘用制度,优先招聘具有中学教师专业资质的小学教师,优先招聘具有高中教师专业资质的初中教师,以满足师资跨学段调配的需求。 (摘自8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