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血糖仪数字焦虑

作家文摘 2025年09月05日

  血糖焦虑

  陈静怡第一次戴动态血糖仪(见图)是在今年6月初。按动发射器上的按钮时,她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动态血糖仪学名为持续葡萄糖监测,是一种持续监测人体血糖变化的设备。目前市面上的动态血糖仪使用周期一般是14天,每5分钟读取一次血糖数值,部分产品每3分钟读取一次。

  陈静怡今年31岁,戴动态血糖仪是为了随时关注血糖变化,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她一米六五,由于工作的压力,半年间从96斤胖到了116斤。为了减肥,她一周至少在健身房上5节团课,但没有效果。期间她看到一名运动博主分享过戴动态血糖仪的视频,大致了解到,使用动态血糖仪可以调整饮食和运动,以防止血糖快速上升和下降,会利于减肥,她被“种草”。

  没想到戴上之后,她一直想着血糖值。动态血糖仪好像有种魔力,只要见过一次飙升的数值,她就会将导致血糖飙升的“元凶”食物扔进冰箱再不拿出来。

  32岁的上海咖啡店主凌昕明确感到,那是一种焦虑。凌昕的父亲是糖尿病患者,家族中还有几位长辈有血糖方面的问题,从五一假期后,她就开始使用动态血糖仪。

  动态的血糖数值对心理和行为的约束远超凌昕的想象。她情不自禁地一边吃饭一边看APP上的血糖数值;聚餐时,看到别人点的肉、碳水、甜食,她条件反射地抗拒,一定要等到蔬菜上来才动筷;饭后同事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心不在焉,只想赶紧聊完去散步。“我每天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我的血糖数值。”

  扩大的使用人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蒋伏松告诉记者,医学上一般推荐血糖波动大、有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风险,或平时不重视血糖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仪。中国市场自2000年后引入动态血糖仪,一个大背景是,1990年代前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糖尿病人数量井喷式增长。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年轻化也是一个显著的趋势。糖尿病的知晓率也在提高。

  在蒋伏松的记忆里,2000年后国内引入动态血糖仪,主要在住院部使用,就是为了解决糖尿病人血糖波动的痛点问题。大约在2015年之后,门诊一天100个患者里,总有两三个人是因为血糖焦虑专门抢专家号来看诊——他们的血糖没有问题,仅仅是因为在网上或社交媒体上搜索文章,得到的结果和自己测得的结果有一点点差距。

  动态血糖仪生产商硅基仿生的PR负责人王小杰介绍,目前其265万用户中,占比最高的是2型糖尿病人群,接近64%;其次是糖尿病前期和健康人群,占21%;1型糖尿病人群占10%左右。

  开发血糖监测软件“糖动健康”的北京华云慧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告诉记者,动态血糖仪的“破圈”是从近两年开始的。到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21款动态血糖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据刘峰了解,目前大部分厂商都以拓展院外市场为主,主要的销售市场在零售端。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血糖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例如在小红书上,控糖话题下有20.3亿浏览量,505.9万讨论;动态血糖仪话题下有1.1亿浏览,45.7万讨论。

  “现在很多人对于血糖数值的波动及其意义的理解仍然不深,专业的指导和解读很重要。”蒋伏松告诉记者,从1型糖尿病到2型糖尿病,再到糖前期、健康人群,佩戴动态血糖仪的获益是越来越小的。健康人群可以通过动态血糖仪来监测哪种食物升糖,调整饮食和运动,但其实这些行动离开动态血糖仪也能进行。“我们需要数字来判断和改善病情,但是不能成为数字的奴隶。”(文中陈静怡、凌昕为化名)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31期 曹年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