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字签证如何引才不引忧

作家文摘 2025年10月10日

  10月1日起,中国K字签证将正式生效。这项专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增设的签证类别,允许18-45岁STEM领域学士及以上人才5年内多次往返,单次停留最长180天,无需国内雇主担保,被外媒视为中国争夺全球科技人才的重要信号。政策出台恰逢美国收紧H-1B签证,形成鲜明对比,让世界明确感受到中国在科技人才竞争中的积极姿态。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植树造林”期。K签证的初衷,就是让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更容易走进中国。然而,就在政策承载着科技创新“筑巢引凤”期待的同时,国内网友的忧虑声也随之而起。

  大家的担忧,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担心K签证落地会挤占本国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担心审核机制不透明,把关不严,使广招贤才变了味。K签证要求的“知名高校STEM学历”缺乏明确界定。大家担心的是,让外国“混子”钻了空子,甚至可能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威胁国家安全。

  其实,很多人对K签证存在一个关键误解: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持有者入境后主要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并非直接进入职场参与全职岗位竞争。这种定位上的差异,意味着K签证更多是为国际人才搭建“试水”平台,而非直接挤占本土就业岗位。

  争议的根源,说到底还是K签证当前存在模糊地带。学历门槛上,“知名高校”没有明确名单。能力审核上,如果只看学历不查实际成果,如何避免“纸上谈兵”?年龄限制跨度相当大,不同年龄段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应该有差异?所以,要及时消除公众疑虑,关键在于筑牢“标准”与“审核”两道“城墙”。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尽快细化政策细则,明确“知名高校”的界定标准;将能力、人品考核纳入审核,不仅看学历,更要查科研成果、项目经历和职业操守,可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另一方面,审核流程必须严格规范,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同时加强入境后跟踪动态管理。最后,配套政策要完善。在引入海外人才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中外人才能够各展所长、良性互动。   (摘自9月30日极目新闻 屈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