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生活志》选载之二

特殊的皇家警报

作家文摘 2025年10月10日

  周乾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奉旨放炮”

  北京市北海公园白塔山上的信炮安设于清顺治时期。顺治十年(1653)十一月,兵部尚书噶达浑上奏,从前在盛京时,“凡遇有警急”,便以击鼓方式传递信号,令军队迅速集合;清军入关后,由于京城幅员辽阔,军队曾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安放信炮,传达警情,但后来又将之撤去。如今虽天下太平,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很可能因为没有警示信号,导致军队不能及时集结。顺治帝觉得此说很有道理,便下令在北海白塔山上安放五门信炮,同时树立五根旗杆,如遇紧急情况,便鸣炮为号。他又下令在京城内九门各设五门信炮,白天挂黄旗,晚上悬灯笼,随时候命。只要白塔山鸣炮,内九门便跟着鸣炮,发出警报讯号。

  白塔山守卫官兵要见到“奉旨放炮”的金牌方可鸣炮。这枚金牌平时存放于宫中,紧要时皇帝或兵部会派专人持达。如果情况危急,来不及上报,也可由事发地先鸣炮示警。

  谁来掌管信炮呢?信炮由步军统领衙门统一管理,设信炮总管一人,信炮官汉军、八旗每旗各一人,炮手八名,领催四名,步军16名。步军统领纂修的《白塔信炮章程》中详细规定了各营官兵的集结地。紫禁城的四座大门仅在专人奉旨持合符到达时方可开门;京城内九门、外七门,守城官兵见到步军统领的令箭时方可开门。紫禁城大门由不值班的御前大臣及侍卫率亲军营兵集结。信炮响后,外火器营向阜成门进发,健锐营官兵向西直门进发,以备调遣。各王公门上章京、护军等在本府听候。

  宫中传讯警报,还有一种特殊的装置——“石别拉”(见图)。“石别拉”为满语,意为“石海哨”,由紫禁城内大量使用的莲瓣状望柱头改造而成。所谓“望柱”,即俗称的栏杆柱。普通的莲瓣望柱头内部为实心,而清代工匠在制作石别拉时,将其内部挖空,形如空心葫芦。若遇外敌入侵或火灾等警报,宫内护卫会将约10厘米长的“小铜角”插入石孔,用力吹响,让石别拉发出“呜、呜”的警报声。“石别拉”的警报就像浑厚嘹亮的螺号,可以瞬间传遍紫禁城。

  顺治时期,侍卫府在外朝、内廷重要的宫室和大门处安置了多个“石别拉”,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慈宁宫、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前都曾有它们的身影。历经数百年,部分“石别拉”的孔洞已被泥土堵塞,或被替换成了实心望柱头,如今紫禁城中的“石别拉”已不多见。

  除了“石别拉”预警,宫中还用传筹与摇铃传讯。“筹”即木棍,侍卫们通过传筹来报平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紫禁城传筹图》。有学者研究认为,宫中哨所至少有58处,每晚有官兵656人在紫禁城内五条固定路线夜巡。值守官兵通过传筹联络,一旦出现险情,便立刻大声喊话。

  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

  照理说来,清代皇宫采取了这么多警备措施,已经把安保细节做到极致,不太可能出现什么纰漏。然而,据史料记载,清代曾出现多次外人混入皇宫的事件。

  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时,各门洞开,人众嘈杂,有人发现一名汉军披甲在一座门洞内藏了两天。王公大臣要想进入内廷区域尚且不易,遑论普通官兵杂役。已退位颐养天年的乾隆帝得知此事后十分不安,下旨要求宫中加强警卫值守,遇到火情时,救火者必须持有专用标志牌方可进入指定区域。

  晚清时期,宫禁管理更为混乱。相传,咸丰三年(1853)还曾出现过小贩混进宫中卖馒头的“乌龙”事件。侍卫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外抓到了一位卖馒头的小贩王库儿。据王库儿说,他偶然间在宫外拾到过一只腰牌,是负责厨房事务的校尉袁士栋的。之后,王库儿便拿着腰牌在宫内行走,由此结识了很多宫里人。

  光绪年间,还有宫外平民莫名混入太和殿的奇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八日,中左门值班章京继山、中右门值班章京隆海、后左门值班章京阿克当阿、后右门值班章京胜禄四人会同巡查三大殿,发现太和殿西间东窗棂脱落。就在四人停下脚步、意欲仔细查看时,突然听到太和殿内有声音。四人忙向景运门值班大臣兜钦禀报。待司钥长、护军参领松全打开太和殿大门时,发现一个衣衫破烂之人正在殿内跳舞。众人一拥而上,从跳舞之人身上搜出一把带鞘的短刀和一把无鞘的小刀。此人自称贾万海,29岁,大兴县人。再问其他,贾万海便嬉笑哭闹无常,看来已精神失常。隔天,这位莫名闯入太和殿的“疯子”被判处绞刑。

  平民闯入紫禁城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是清嘉庆年间的天理教起义。清人昭梿《啸亭杂录》中详细记载了天理教起义始末。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分别从东华门、西华门攻打紫禁城。攻打东华门的教徒因被守门护军发现而受阻。攻打西华门一路的50余名教徒得到太监杨进忠、高广幅接应,很快冲进宫,向嘉庆帝居住的养心殿进发。皇次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闻讯,立即命人取来鸟枪自卫,还下令关闭紫禁城四座大门,派官兵进宫捉拿天理教教徒。在距养心殿最近的宫门隆宗门外,护军与天理教教徒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击败了教徒。

  如今,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游客会注意到隆宗门的匾额侧面留有一支箭头。有种说法认为,这支箭头或为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攻打紫禁城时所留,它之所以一直没被拆下,是皇帝希望以此来告诫宫中警卫,万勿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