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创刊:从0到1
《文史资料选辑》(以下简称《选辑》)诞生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开创初期。1959年4月29日,在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后的茶话会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发表了倡导文史资料工作的讲话,提出“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5月12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全国政协三届一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成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决定,由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担任主任委员,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莼、申伯纯、顾颉刚5人任副主任委员,王伯祥、章士钊、吕振羽等40人为委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织了国民党军事组、国民党政治组、北洋组、文教组、东北军组、西北军组6个业务组,拟定了145个历史事件和61个历史人物的参考题目,截至1959年底已收到各类资料200多万字,决定编印《选辑》。
1960年1月,第1辑《选辑》由中华书局出版,内部发行。行政14级(县团级)以上干部须凭县级以上领导机关的公函订阅,可谓“一书难求”。
《选辑》的编辑队伍非同寻常。文史办公室首任主任是米暂沉,曾任杨虎城将军的办公室主任。文史办公室在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申伯纯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文史资料的日常征集和编辑工作,其中有旧时的军政官员和爱国人士王式九、王述曾、王毓超,有著名报人和记者万枚子、彭子冈、浦熙修,还有蔡锷将军的子嗣蔡端等。其中几位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的关怀下辗转安排在文史办,做审稿、编稿的工作。
1961年春,文史资料委员会下设的文史专员室成立。新中国成立10年后,国民党战犯陆续完成教育改造,其中一些人特赦后被聘为文史专员。他们撰写、征集、审阅“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并协助编辑出版文史资料读物。
几乎每辑《选辑》周恩来都看,当他发现有的文章有低级趣味等问题时,便及时提出意见:“不要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笔。”“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对,要存真,要实事求是。”
截至1966年5月,共征集文史资料约1亿字。出版《选辑》55辑、493篇、约860万字。
1978年第56辑:从封存到新生
“文革”期间,根据周恩来指示,全国政协机关从1966年8月30日起停止办公,并封存了全部文史资料,绝大部分征集的文史资料得以保存。1973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开始整理封存史料。1975年编辑《选辑》第56辑(试样本),基本采用的是“文革”前征集的资料,但未正式出版。
1978年年初,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政协章程,把“收集、整理、编写中国现代史、革命史资料”规定为各级政协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一届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兼任,面对“人亡史佚”的状况,及时提出“抢救”史料的口号,加紧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
刚刚恢复工作的第五届全国政协容纳了很多党内同志,所以这一时期征集到的文史资料中,中共老同志回忆革命史的稿件占到1/3以上。
1978年8月,出版了全国政协恢复工作后第一本《选辑》,即第56辑,但没有采用1975年编辑的内容,而是全部选录写于1978年8月的中共党史资料,书中包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两篇,均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编写组编写”。当时中共党史征集研究机构尚未恢复,政协暂时承担了革命史征集的任务。
1980年中央党史委员会成立后,党史资料由中央党史委员会征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除继续征集晚清和民国的史料外,革命史部分只征集统一战线和群众运动方面的资料。
1985年第101辑:从内部到公开
1980年1月,经国家出版局批准,全国政协成立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改名中国文史出版社),与文史委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负责《选辑》的出版发行。1984年6月19日,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召开会议,由杨成武副主席主持,决定将《选辑》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
1985年6月,《选辑》从第101辑开始公开出版发行。省级和副省级政协的文史资料也陆续由过去的内部编印交流,变为当地出版社出版。
1988年第114辑: 港澳台及海外史料的拓展
在改革开放实施和统一战线扩大的背景下,第六届全国政协将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列入政协的参加单位。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征集和交流港澳台及海外文史资料。
1984年5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港澳台及海外征集组成立。1985年5月,征集组派员到香港、澳门考察,征集和交流港、澳、台文史资料,史料征集工作陆续在全国展开。
1988年4月出版的《选辑》第114辑,是“港澳台及海外来稿专辑”,刊载了刘敬宜、李汉魂、谢冰莹、徐英、韩素音、李侠文、关文清等身居海外或港澳台的统战人士撰写的关于两航起义、英商太古洋行、抗战时期大公报等内容的回忆资料。
(摘自9月15日《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