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是施耐庵(见图)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人记载不一。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据记载,水浒原本叫《草莽英雄传》,施耐庵编著,后由罗贯中提议改为《水浒传》。施耐庵是钱塘(杭州)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在明代,田汝成、汪道昆、胡应麟、王圻等,都一致肯定施耐庵是“钱塘人”“越人”“武林人”,没有任何人提出否定的观点。但后来施耐庵的籍贯出现了分歧,有浙江杭州和江苏大丰两说。笔者支持浙江杭州说。
地理观
首先,从《水浒传》作者的地理观来看。
林冲故事:林冲被刺配沧州(河北),出东京(开封),经山东聊城野猪林,鲁智深送到离沧州只有七十来里路处。从东京至沧州,完全可以直接走,为何经聊城?这样的行程安排令人费解。
武松故事:武松在河北沧州柴进处避难,病愈后准备回清河探望哥哥,清河也在河北,直接去就可,但经过山东阳谷,不合常理。
宋江江州故事:戴宗送信,该直接从江州到东京,却又经过山东梁山;劫法场后又经揭阳镇(位于广东)再到梁山。
再看宋江征方腊故事:《水浒传》作者十分清楚地理位置,东线宋江军,他们沿着运河南下苏州,再取杭州。所经路线为:润州-毗邻郡-吴江县-平望镇-秀州-崇德县-临平山-长安坝-皋亭山-东新桥-杭州。西线卢俊义军行军路线可概括为:宣州-湖州,分两军,林冲军经独松关到达杭州;呼延灼军经德清到奉口镇直达杭州。宋江军与卢俊义军各自为战,最后在杭州汇合。
以上四例,前三例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及江西、广东地理知识所知甚少,以至于错误百出。而第四例宋江征方腊,从各军行军路线及以后作战情况看,足以说明作者施耐庵是一个精通杭州及其周边地理的人,路线安排细致且准确。
诸多地名的来源
其次,《水浒传》里的地理地名、山川形胜、物产民俗,隐含着许多杭州元素与西溪的痕迹。《水浒传》中的部分地理背景取自杭州。
隐现的西溪村落:西溪村是《水浒传》中极为重要的故事发生地,晁盖“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后投奔梁山,在作者所述,隐现西溪的背景。晁盖原是“东溪村”的保正、豪杰,吴学究吴用亦是东溪村人,与晁盖自幼相交。东溪村与西溪村隔溪相邻。
蓼儿洼,石碣村:所谓“蓼儿洼”,茫茫荡荡,沟汊纵横,便是今天的西溪湿地,古称南漳湖。《水浒传》中有一重要之地为石碣村,是阮氏三雄的居住之所,在蓼儿洼边上,有如杭州西溪的真实景象描述。所谓“石碣村”为西溪秦亭山下当时的某个小村落。古人传说秦始皇驻跸钱塘,登秦亭山望海,立碣石,建山亭,故而得名。
安乐村,黄泥岗:在《水浒传》中,离黄泥岗十里处有一个安乐村,是白胜的住处,也是智取生辰纲七位好汉密谋策划和藏身聚义的一个好地方。书中的安乐村,实际上在杭州真实存在。《杭州府志》记载,安乐山高三十丈,周长三里,俗名唐家山,因“安乐山茶”和“安乐泉”而闻名。晁盖等七位好汉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于西溪亦有迹可循,现今在桃花坞的入口处,丛林中仍有一条偏僻小路蜿蜒起伏,经一个小山岗,再直通山顶,古时是一条泥路,人称黄泥岗,村民口中至今仍流传着古时黄泥岗强盗劫路的传说。
杭州方言的显现
最后,杭州方言在《水浒传》中的显现。杭州浙地方言无处不在,如“家生”:在第二回,史进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浙人称枪棒等打人工具为“家生”。
如“菜蔬”:在第四回,“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铺下菜蔬、果子、嗄饭等物”。这里说的“菜蔬”,是菜肴的统称,是杭州及浙地方言。“嗄饭”亦为浙语(嗄,杭语与“塞”同音),指下饭小菜。
如“斫”:在第三十二回,武松大战飞天蜈蚣道人,“让那先生两口剑斫将入来……”“斫”乃杭州及浙地说的砍劈之意。如“回”:在第四十六回,扬雄、石秀在祝家店吃酒,见堂檐下插着许多朴刀,石秀想买一把,与店家道:“与你些银两,回与我一把朴刀用如何?”“回”是杭州浙地方言,指从别人手里转买某样东西。
又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出现甚多。如第三回:“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如第二十三回:“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如第二十四回:王婆告诉西门庆,我与这雌儿说道:“有个施主官人与我一套送终衣料,特来借历头,央及娘子与老身拣个好日,去请个裁缝来做。”“雌儿”指的是潘金莲。如第四十四回连用15个“儿”字描写潘巧云的形象。如第八十四回:“青毡笠儿,似千池荷叶弄轻风;铁打兜鍪,如万顷海洋凝冻日。” (摘自9月2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