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走向世界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06日 ·岳巍·

甘肃兰州黄河楼鸟瞰

  日前,大型国际合作系列项目“徒步国家文化公园”合作发布会在京举办。该项目旨在采用沿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徒步旅行的方式,以纪录片、短视频、网上云社区、图书等形式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理念,打造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

  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2019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近两年,黄河、长江又相继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文化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解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这也意味着,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拥有不可替代的复合功能,将成为文化资源的宝库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以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舞台。

  一批文学艺术经典

  “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有画面了!”不久前,黄河进入主汛期,壶口瀑布奔腾奇观多次登上热搜,网友直言:面对咆哮的黄河,《保卫黄河》这首经典音乐不由得在脑海中打转,激昂澎湃,鼓舞人心。面对黄河,我们脑海中涌现的又何止“大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流传千年的诗句也如画般浮现于我们眼前。这些名篇佳作是母亲河的伟大馈赠,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文学艺术经典同样需要保护传承,并在继承传统中不断推陈出新。

  国家文化公园是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载体,是国家的象征。“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曲黄河”等,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相关文学艺术经典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提到长城,“万里长城永不倒”萦绕耳边,“不到长城非好汉”响彻中外;提到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感天动地,《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等油画作品让人刻骨铭心;提到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古诗今韵历久弥新。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各地展开,这些文艺经典势必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时代力作也会在火热的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涌现。比如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聚焦京杭大运河的沿岸环境治理,书写大运河的绿色之路,呈现大运河顺应时代、继往开来,联通历史与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大气象,成为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一批文学艺术经典,最终将汇成一张闪亮的中国文化名片。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布局,这项重大文化工程强调还生态、还文化、还园于民的理念,突出创新性、公益性、开放性和国际性,对内强调民族化和本土化,对外适应国际化和普遍化,从创新立意到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标识,无不彰显着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范。

  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国家文化公园故事,擦亮这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十分必要。    (摘自8月3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