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开国少将杨永松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06日

  9月1日,开国少将、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杨永松将军(见图),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小鬼参军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的一个贫苦百姓家庭。在他五岁那年,父亲去世。杨永松能走上革命道路,受二哥杨鹤松的影响极大。杨鹤松为了生计到新加坡打工,接触到共产主义,并加入共产党,成为杨家投身革命的第一人。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为了声援南昌起义,杨鹤松回到家乡,组织开展革命运动。杨永松在二哥影响下,参加了村里的童子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3月,杨鹤松组织领导了“百侯暴动”。暴动失败后,年仅九岁的杨永松只好逃出百侯,到大东乡的大户人家放牛。1930年过年,杨永松终于见到了二哥。他向二哥提出,想去闽西投奔革命。杨鹤松看弟弟如此坚决,于是安排他跟随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采芹一起,出发去闽西。来到闽西后,杨永松加入共青团,当选闽西儿童团团总部组织部部长,接受张爱萍将军的直接领导。这一年,杨永松还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

  1934年,中央红军进入第五次反“围剿”关键阶段,担任红一军团三师三团文书的杨永松,奉命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发。但由于山高路远,还要躲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杨永松染上了怪病,每天下午都会发高烧,行动艰难。

  在团长的安排下,杨永松离开大部队,准备到瑞金的红军总医院治病。可当他赶到瑞金时,发现红军总医院已经撤离,只有十几个还没有来得及疏散的伤病员留在原地。他强打起精神,对战士们说:“你们能走的,就跟我去找大部队,不能走的,就留在老乡家养病!”结果这十几个战士,都跟着杨永松走了。

  五天之后,杨永松终于赶上了红一军团的大部队,直到这时他才知道,红军被迫进行转移,走上了长征之路。此时杨永松大病未愈,师长不忍看他年纪轻轻丢了性命,于是让他回家。杨永松一听,怎么也不愿回去。就在这时,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出来说话了:“他哪还有家?兄弟们都参加革命了,现在让他回去就等于送死!”就这样,在谭政将军的斡旋下,15岁的“红小鬼”杨永松跟随红军大部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战功卓著

  杨永松所在的三团,走在红一团部的前面,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进军黔滇,来到川康之地的茫茫雪山前。几个月的艰苦战斗,红三团损兵折将,只剩下800多名官兵,已不足出发前的三分之一。杨永松凭借顽强的信念坚持了下来,爬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杨永松作为八路军115师685团政训处技术书记,跟随部队东渡黄河,赶往平型关,准备迎头痛击入侵山西的日军。

  9月23日,685团从冉庄经过,走到一处山脚时,与一小股日军迎面相撞交火。这股日军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军事素养也极高,一番战斗下来,685团被敌人的重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危难之际,杨永松站了出来,对战士们说:“我来,爆破这事我有经验!”说完,他就一手撑着地面,一手拿着爆破筒,匍匐着向日军火力点前进。杨永松准确地将爆破筒塞入敌人火力点内。只听“轰隆”一声,火力点被炸开了花,敌人的机枪哑火了。巨响过后,战士们一拥而上,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此后,杨永松继续征战,晋西北、太行山区、山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作战勇敢、不畏牺牲,职务也越来越高,抗战后期,他已是绥德抗大总校部秘书科科长,是党和军队里杰出的政工干部。

  回忆七大

  1945年4月23日,抗战胜利前夕,杨永松以候补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共“七大”。

  “我当时坐在会场28排17号。”老人小心翼翼地从书房抽屉里取出一块被包得整整齐齐的手绢,缓缓打开。里面是他当年参加七大的代表证,代表证上红色的印戳已经变淡,但红色的记忆历久弥新。“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尽管过去了很多年,杨永松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七大期间,大会与小会穿插进行,民主气氛十分浓厚。”他回忆,许多代表要求发言,有的反映讨论时间不够,主席团决定:延长会期。

  “心中有旗帜,前进有方向!”谈及七大的历史意义,杨永松挥起双手激动地说,党的七大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

  虽然已逾百岁,但杨永松依然思维敏捷,坚持学习。在他的书桌上,一把放大镜夹在阅读一多半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书里面布满了认真标注的小圆圈和波浪线。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9月2日“长江日报”、5月17日“历史经典故事”、2021年4月20日《解放军报》等 张磊峰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