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的故乡情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马国华·

浩然深入农民中间

1973 年 8 月,坝上草原浩然与魏巍、李学鳌、杨啸等

浩然与赵树理的文字往来

  浩然(1932-2008)是现代文坛常被提及的作家。他童年和少年历经坎坷磨难,青年一举成名,中年晚年像一个淳朴的农民,人称“农民作家”“乡土作家”。我的父亲马凤亭与浩然是故交,我尊称他为叔叔。

  浩然比家父小两岁。新中国成立前后,家父曾与他在蓟县工委一起工作了好几年。他俩同住一个炕头,一起到老乡家吃派饭,无话不聊;工作也是互相支持,配合默契。浩然见到村子里过年扎灯笼,元宵节扔火球以及其他有趣的民俗活动,就立即记下来,记录了很多小本子,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

  1954年春天,浩然的小说《两千块新砖》和《探望》在《河北日报》副刊上发表,并引起了社会对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作者的关注。

  不久,他被破格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9年,浩然由诗人郭小川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被调到《红旗》杂志当编辑。1962年他回到家乡蓟县,到马伸桥和许家台体验生活,写出了第六部短篇小说集《杏花雨》。

  1964年,浩然被调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他以北京市顺义县民兵英雄萧永顺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艳阳天》三卷。这部小说于1973年秋天被拍摄成同名电影。1970年,浩然又开始创作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部作品以蓟县为故事发生地,充分显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金光大道》和《艳阳天》享誉海内外,2019年9月,《艳阳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94年11月5日,浩然欣然应邀为蓟县县委宣传部编辑、东方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渔阳六十景》作序,充分体现了他心系家乡的游子情怀。他在序中写道:

  爱国必爱家。我的祖国是中华,我的家乡在蓟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蓟县这方土地养育了76万勤劳勇敢而又聪明的炎黄子孙。五十多年前,我如同一粒小草的种子随风飘落在这方土地上,借这方土地的光华和恩泽扎根发芽,使我孤儿不孤,愚顽不愚,长大成人,走上革命道路;最后蓟县人民以他们传统的善良、宽厚和智慧,他们在五星红旗下创造的新业绩,把我送上文学艺术的殿堂。我对这方土地的感恩之情和对她的爱,将与我的生命共存。

  浩然多次回到蓟县采风和探亲访友。1999年12月的一天,家父在县城新华书店前与他偶遇。多年未见,两人相互看了半天,家父问:“你是小梁子吗?”浩然回答说:“我是小梁子。你是小马子吗?”家父回答说:“是啊。”

  当得知他定居在河北省三河县时,家父还是用几十年前的老称呼问他:“小梁子,为啥不回蓟县定居,能够经常见到老朋友、老同事啊!”浩然用纯正的蓟县话幽默地回答说:“小马子,我是蓟县人,三河跟蓟县紧挨着,不也跟家乡一样吗?我想啥时候回来就回来,这不回来了吗。”

  (摘自《文史博览》 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