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神童”的后来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与同学在一起时的宁铂(右二)

谢彦波在少年班上课

  少年班

  1977年10月,“天才少年”宁铂的故事随着一封推荐信,从江西“飘”到了首都北京:两岁背古诗、三岁识百数、四岁学会400多个汉字、六岁学习《中医学概论》并且能够开出合理的药方……提笔写下推荐信的,是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即刻批示:“请相关人员去核实一下,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1977年11月,中国科技大学接到上级指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早慧少年”,成立“少年大学生培训基地”。

  经过几个月的筛选和考核,1978年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共招生21名,其中最大的15岁,年龄最小的,则为11岁的谢彦波。作为那个年代最闪亮的“少年天才”,宁铂、谢彦波、干政被合称为“三大神童”。

  1980年之后,全国各地各大高校接连开设“少年班”。

  挫折与收获

  进入大学后一年,少年班的同学需要选取专业,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宁铂告诉老师,中科大目前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想转校去南大攻读天文系,结果被驳回。宁铂只好勉为其难,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宁铂进入物理系后成绩直线下滑。为了排解内心的遗憾,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佛学及天体星象学,这本是他的爱好所在,可在外人看来,他变得“神神叨叨,不务正业”。

  一同进入中科大物理学院的还有谢彦波和干政。1982年前后,只有15岁的谢彦波和16岁的干政先后提前完成了本科课程,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不久之后,干政又申请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名额,成为了图灵(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科学之父)的校友。在干政前往国外念书的那一年,谢彦波也成功“升级”,跟随“两弹一星”功勋、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

  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19岁的宁铂被批准留校任教,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助教。

  由于“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已经读了两年博士的谢彦波被老师劝退,几经周折后,他转去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成了干政的“学弟”。

  归 宿

  在国外,谢彦波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hilip Warren Anderson教授。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天才”,导师表现得极为平淡,直言谢彦波的英语水平“不太行”,看不懂其写的论文。

  为了证明自身能力,谢彦波开始学习语言,并在两年后顺利拿下了英文硕士学位。他再一次拿着论文找到Anderson,对方浏览过后发现,其所研究的课题方向,与自己擅长的研究内容完全不同。教授几次与谢彦波讨论,试图说服对方更改论文内容,或者干脆换一名导师,可双方始终也无法达成共识。

  接连两次不顺利的读博经历,让谢彦波深受打击,他无法理解导师的建议,只觉得对方是在故意针对自己。于是在往后几年里,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着论文找到导师。

  谢彦波穷追不舍的态度,让Anderson教授担心,于是便以“存在潜在威胁”为由,向学院申请,彻底中止了与谢彦波的合作。

  几乎是同时,同校的干政也遭到了劝退,校方给出的理由同样是“与导师相处不睦”。

  谢彦波和干政回国后,中科大分别向二人递出了橄榄枝。两次读博失败的谢彦波回到母校,成为讲师,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今的他已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近代物理系副教授。干政则以“浪费时间”为由,拒绝了中科大的邀请。

  2003年,沉寂多年,38岁的宁铂最终决定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干政在多次拒绝中科大邀请后,终于回心转意,希望重回母校教书,但由于彼时学校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他的申请未能通过。往后许多年,他一直赋闲在家,至今仍依靠父母的退休金度日。  (摘自3月19日《燕赵都市报》 东野聪明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