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环画中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养子公案,应属虚构
按说,这个问题不荒唐,好回答。西魏、北周名将独孤信(503-557)保持着一项很牛的记录:三朝国丈。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周明帝宇文毓,为北周明敬皇后;七女嫁隋文帝杨坚,就是文献独孤皇后;四女在世时低调些,但子孙开国称孤,身后皇帝一大串:她嫁给隋朝的唐国公李昞,生下唐高祖李渊,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隋文帝杨坚,是唐高祖李渊的姨父。李渊比杨广年长三岁,也就是杨广的表兄。顺下来,李世民该叫杨广表叔。
唐太宗有没有见过隋炀帝?不好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8或599年,足足比杨广小30岁以上。在他五六岁时,仁寿四年(604),35岁的杨广即位。大业初年,李渊先后担任岐州刺史和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其后入朝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但时间很短。大业九年(613),隋炀帝为对付杨玄感叛乱,任命李渊为弘化留守,节制关右诸郡兵马,其后镇守太原,直至起兵反隋,李渊应未再回到表弟御前。
但在明人演义小说《说唐全传》中,隋炀帝成了李世民的老干爹。新进皇养子李世民给皇养父磕过头,还乖乖跑到萧皇后那儿叫一声母后千岁,母子吃了回认亲酒。
根据正史的记述,大业十一年(615)八月,隋炀帝北巡,被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大军包围在雁门,李世民时年16,隶将军云定兴麾下勤王参战,并无随父觐见炀帝之事。脱围后的隋炀帝如惊弓之鸟直接回驾洛阳,两年后,李世民就策动其父起兵,而南下扬州前,隋炀帝亦未再次北巡太原验收晋阳宫。这桩养子公案,应属虚构。
《说唐全传》是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广泛吸收包括正史、野史、趣闻逸事,乃至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衍生积累的新奇情节,其创作成书是一个文本与传说长期互动的过程。换言之,上一个王朝的皇帝把下一个王朝的皇帝收为义子这样的情节设计,可能采自民间传说,是社会心理与民众集体意识的投射。
话说回来,唐之代隋,既自知天下易得乃是捡亲戚家的便宜,满朝公卿也多是历隋乃至南北朝入唐的数朝故人或者隋二代,即为新朝服务的衣冠之族,多已勃兴数代,所以唐立国之后仍为隋讳,存了父子之国的意味。唐初首发修史之议的大臣令狐德棻直谓唐“受禅于隋”(《新唐书·令狐德棻传》),宋人就诧异开了。陆游《老学庵续笔记》说:
唐初,魏郑公等撰《隋书》,以隋文帝之父名忠,故凡“忠”字皆谓之诚书作于唐,犹为隋避讳,骤读之,殆不可晓。太宗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亦是避隋讳耳。
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五“山南部·广州条”以《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义明公皇甫府君碑》与《隋书·皇甫诞传》对照,后者将“广州”改为“鲁州”,也说明“唐初臣僚尚为隋帝讳改也”。
养子之风,源远流长
残唐五代,养子炽盛,风头劲戾。欧阳修《新五代史》首辟《义儿传》,而也后无继者。面对“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即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世宗柴荣均以养子位登大宝)的史实,他发出感慨:“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欧阳修主要从道德人心与乱世争战两个维度审视自安史乱后的中晚唐至五代养子义儿异常活跃的现象。时至今日,他的看法仍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和影响。但欧阳修的局限也很明显。立足中国大历史,养子也好,义儿也罢,只是举要而言,其背后的传统和社会机理,远非一朝数代所能括其端绪。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统为唯一合法传承路径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并在父权制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族关系与皇权承续嬗变为中轴的专制社会治理系统。大体而言,这套系统相当成功,有二三千年“中华国族”的文明发展与繁衍壮大为证。
但血亲传承依赖生物遗传而有严重的先天局限,不育绝嗣或继承人孱弱败坏的困境经常出现。而且,草根原生、蓬勃多元的社会活力,理论上将被血缘之经阻隔在父宗集团或者说优势家族之外,无法及时得到吸纳整合,以通过温和途径共享社会治理和资源分配,轻则政权更迭愈为频繁,重则动乱分裂,国族沦于小弱衰败。
如何有效调整、缓解、转化这个矛盾?老祖宗从鬼神到人事一路摸索,捣鼓出一套符合儒家伦理的辅助调整工具,这就是以继嗣养子为核心的拟亲制度,它不仅包括养子的诸多显性形式如异姓收养、以庶为嫡、同宗继嗣,乃至赘婿、招夫、改嫁、兄弟结拜等伴生的丐养关系,还包括天人合一观念之下的天子之道、蓄士养客、宗族部曲、师生门人、主官辟召、赐姓名等隐性的变体。从这个意义上,拟亲制度——养子文化是我们这个以宗法为经的古老东方帝国不可或缺之纬,经纬交织,贯穿整个古代历史。
明朝出了个史上最招摇无忌的“父皇”——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不育,却“收养义子,布满左右”(《明史·黄巩传》)。正德七年,他一次“赐义子一百二十七人国姓”,第二年又“以边将江彬、许泰分领京营,赐国姓”(《明史·武宗本纪》),义子钱宁甚至在名刺上自称“皇庶子”。他带上一帮义儿假子从北玩到南,满朝文武谏争无用,甚至由此导致惨烈的大规模廷杖。事实上,养子之风终明一朝长盛不衰,不止皇帝,宦官如魏忠贤,首辅如严嵩,都是出名的大养父。从小说到史实,上述诸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古代,假父身影到处晃动,养子气息无处不在。 (摘自《人中吕布:中国养子文化史(先秦至南北朝)》,三联书店202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