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美国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舒乙·

1946年6月,老舍和曹禺、汉斯、陈士襄夫人与陈士襄(右起)在加州伯克利大学

与老舍合译《四世同堂》的甫爱德

(摘自李劭南编《爸爸老舍》,北京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老舍先生在美国的时间是1946年3月20日至1949年10月13日,前后共三年半。

  赴美“放青儿”

  老舍先生访美之前,有郭沫若先生和茅盾先生的分别访苏之行,前者还是在战争中成行的。这两次访问都有作者自己写的详细访问记问世,影响比较大。他们的出访,发生在美、苏两大强国争夺对战后世界形势的发言权的大背景下,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讯,美国方面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战后的中国政治形势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动荡局面中,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日趋显现,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势力迅速崛起。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外交界的一些明智之士也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作为争夺的重要对象,争取主动,谋求均势。最后名单被确定为老舍和曹禺。

  在他们离开重庆动身赴美的时候,张治中先生曾设宴送行,作陪的人中有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冰心以及由延安来重庆求医的江青。当记者问老舍先生对赴美讲学有何感想时,他开玩笑说,此次赴美是去“放青儿”。自喻骆驼,春天,到张家口外,去吃青草,去换毛,然后马上就回来,做更长的跋涉和更沉的负重。

  到美国后,由西雅图直奔首都华盛顿,向国务院报到,确定讲学和访问日程。他们一路走,一路讲演。一年后,曹禺归国,老舍则在纽约定居,在纽约83西街118号租了两间公寓房,过着一种既紧张又孤独的写作生活,一边写小说,组织翻译中国抗战文学,一边关注着国内的战火发展。

  他是个忙人

  老舍住在纽约,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主要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一部话剧剧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的第三部,取名《饥荒》。

  《饥荒》手稿1949年被老舍全部带回祖国,1950年交上海《小说》杂志连载发表,不知何种原因,舍去最后的13章未发,在第87章后注有“全文完”字样,致使最后13章一直没有中文版。

  《饥荒》更详细的内容存在于英文翻译的节本《四世同堂》中。它的翻译工作是老舍在美期间亲自帮助甫爱德小姐根据手稿完成的。《四世同堂》英译本1951年由美国哈科克和布雷斯公司出版,取名《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

  《四世同堂》的翻译者甫爱德小姐从小长在中国山东北部海边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里,会说中文,会看中文,但不太会写中文,在美国上大学后,又回中国工作了很长时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她完全是个传奇人物,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情谊,默默做了许多好事,通过社会报务、讲演、募捐、写书,帮助中国发展“工合”运动,帮助中国人民抗战,帮助中国的进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老舍在纽约的时候,她也回到了美国,而且也住在纽约。他们采取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合作译书。由老舍念中文稿给她听,她随即译成英文,用英文打字机打下来,再给老舍看,确认无误,再念下一段。他们连续工作了半年,由1948年3月到1948年8月,几乎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在一起工作。甫爱德的翻译受到了赛珍珠的肯定和赞扬,认为译得不错,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应该继续下去。

  老舍回国后,还和甫爱德一直保持着联系,通信,互寄贺年片,寄书。

  老舍在美国完成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鼓书艺人》,写于1948年的第二季度至1948年底,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上午是老舍的创作时间,晚上则和甫爱德一起从事翻译。他是个忙人。

  “我寂寞啊,我真想家”

  在美国依旧保存着一些当年的老舍档案、照片和文物。现在所能得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信件: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善本手稿部里保存着47封老舍致美国友人的英文信。其中一封致赫荻小姐,他的第一任出版代理人;44封致劳埃得先生,他的第二任出版代理人。这些信件披露了六方面的信息:

  (一)信中有一段老舍自己评价《四世同堂》的文字:“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二)在郭镜秋翻译《离婚》过程中,老舍曾对原著进行过修改,而且自认修改后的《离婚》相当不错。对这点,至今尚无人进行过比较。

  (三)信中有围绕着好莱坞的《骆驼祥子》电影剧本发生的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四)老舍先生归国后,于1950年8月曾加入美国作家协会,而且交纳了会费,这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极为不寻常。

  (五)信件对老舍先生归国后的创作提供了极为生动而真实的写照,其中,对他的三位老姐姐和大哥的描述,对他归国后最初几部作品创作历程的描述,对京城种种可喜变化的描述,对政府和人民关系的演变的描述,对他自己家庭的描述,对他就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后种种忙碌情况的描述,都极有价值……

  (六)他归国后和美国友人的通信关系一直没有中断过,即便在发生了朝鲜战争的前提下,也没有停止,这相当令人吃惊。

  在美期间,老舍给朋友写了大量中文信件,这些信强烈表达了老舍想家、想孩子、想祖国的情绪,说自己很不舒服,很孤独,像丧家之犬。

  1949年7月在解放了的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决定由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冯雪峰、巴金、冯乃超、阳翰笙等一二十位老朋友联名写信给老舍,盛情邀请他回国。这封信由中共在美国的地下党员司徒慧敏成功地转到老舍宅中,老舍决定立即动身回国。

  与此同时,国民党体系的朋友也向老舍发出了邀请。在费城的反共人士也曾经集会,反对老舍回北平。老舍会后表示:我寂寞啊,我真想家,真想国啊。